生活暴击都是自找的?《与神对话》这句狠话扎心了

那天堵在高架上,空调吹着冷风,电台里主持人插科打诨的声音断断续续。我盯着前面那辆红色小车毫无挪动迹象的刹车灯,心里一阵烦躁——约好的客户会议眼看就要迟到了,精心准备的PPT再完美,对方也不会等你。就在这燥热的停滞里,那句话,像根细针,毫无预兆地戳进了脑子里:“凡是发生的事,必是你想要它发生的。”来自《与神对话》里的句子,就这么,毫无防备地,被记起来了。

哈?我想要堵在这儿?我想要错过这个关乎季度业绩的关键会议?开什么玩笑!那瞬间,一股无名火“噌”地就上来了,感觉荒谬得很,甚至有点被冒犯——生活已经够糟心了,凭什么还要说这是我自找的?荒谬感之外,就是那种特别强烈的抗拒。凭什么?我明明是想一切顺利啊!凭什么堵车迟到这种破事,也能说成是我“想要”的?这简直是对我辛苦付出的一种嘲弄嘛,好像我的努力、我的计划,都是个笑话。

可是,你知道吧,当你心里存了个疑问,就像在鞋子里进了颗小石子。它硌着你,让你没法彻底忽略它。堵车依旧纹丝不动,那个念头却开始在脑子里打转,它不肯轻易散去。我开始有点模糊地意识到,也许“想要”这个词,它涵盖的范围,可能比我们平时想的要……要宽泛得多?或者,要深得多?它指的,真的仅仅是那个我们理智层面清晰规划的“目标”吗?

生活暴击都是自找的?《与神对话》这句狠话扎心了

你看啊,我们总是很容易把“想要”等同于“有意识设定的目标”。就像我“想要”准时开会,“想要”项目成功,“想要”身体健康。但当结果不如意时,比如项目黄了,身体垮了,关系崩了,我们立刻跳出来反驳:这怎么可能是我“想要”的?!我明明“想要”的是成功、是健康、是甜蜜!这逻辑表面看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想要”,真的是这么单一、这么纯粹的吗?

想想看。那个熬夜赶方案到凌晨三点,咖啡当水灌的自己,是“想要”高效工作吗?当然是。但同时,是不是也在无意识中“想要”用疲惫换取一种自我证明,或者……是在逃避其他更麻烦的情绪?

那个在关系里反复迁就、隐忍、牺牲到内心枯竭的自己,是“想要”维持和平吗?当然是。但这份维持,是不是也暗暗“想要”避免面对冲突可能带来的分离恐惧?那份恐惧太巨大了,潜意识里觉得,忍受痛苦反而更“安全”一点?

还有那些口口声声喊着要减肥,却一次次在深夜点开外卖软件的手——是真的“想要”变瘦变美,还是更“想要”那一刻食物带来的、能填满某种内心空洞的即时慰藉?那种空虚感,被甜食或者重口味暂时麻痹了,那一刻的舒适,战胜了长远的目标。

你看,我们的“想要”,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指令。它更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住着那个渴望成功的“我”,也住着那个害怕失败的“我”;住着那个追求卓越的“我”,也住着那个贪图安逸的“我”;住着那个渴望爱的“我”,也住着那个恐惧被伤害而竖起尖刺的“我”。

这些“我”,都在发出声音,都在表达它们的“想要”。而当那个更深层、更符合我们当前能量状态、或者更能满足某种(哪怕是扭曲的)安全感的“想要”占了上风时,它就被实现了——哪怕这个实现,是以我们意识层面那个“目标”的失败为代价的。

所以,当那个项目最终搞砸了,也许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个害怕承担更大成功带来的责任和压力的“我”,它的“不想要”太强烈了,它需要失败来证明“你看,我就说我不行吧”,以此获得一种奇怪的、但熟悉的“安全”。

当身体被慢性疾病找上门,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那个不懂得拒绝、不断透支自己的“我”,它的“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被需要的渴望,压倒了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身体只能用更激烈的方式喊停。当一段关系最终破裂,也许是因为,那个在关系里习惯了卑微、习惯了痛苦模式的“我”,它的“想要”通过这种方式确认自己“果然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信念,这种信念虽然痛苦,却是它认知世界的基础框架,拆掉它,比忍受痛苦更可怕。这些深层的“想要”,它们往往无声无息,却拥有巨大的塑造现实的力量。它们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哦,说到咖啡,刚才去续杯,不小心洒了一滴在键盘上,赶紧擦掉,真是的,新买的键盘呢。不过这点小意外,比起生活里的那些大跟头,简直不值一提。

认识到这一点,说实话,刚开始感觉特别……特别无力,甚至有点绝望。就好像自己是被无数看不见的线牵着的木偶。那些深层的、连自己都未必清楚的念头和渴望,它们才是真正发号施令的人?那我们所谓的“努力”、“选择”、“自由意志”,岂不是成了笑话?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会淹没你。但奇怪的是,这种无力感过后,当你看透了那个运作机制,一种全新的力量感,反而会……会慢慢浮现出来。

为什么?因为“看见”本身就蕴含着解放的力量。当那些隐藏的、驱动着不如意结果的“想要”被暴露在意识的探照灯下,它们就开始松动,开始失去那种在暗处操纵一切的魔力。你突然意识到,哦,原来一直以来的困境,那个项目失败、那个身体报警、那个关系破裂,其根源深处,都藏着一个我自己发出的、我自己滋养的“想要”——也许是想要逃避,想要证明“我不配”,想要停留在熟悉的痛苦里。

这个发现,虽然残酷,却无比真实。它把责任,同时也把改变的权力,稳稳地、不容置疑地,交还到了你自己手中。是的,被交还了。责任和权力,是硬币的两面。当你承认“这是我某种层面‘想要’的”,你就无法再把力量外放,去抱怨老板苛刻、伴侣无情、命运不公。力量,开始回流。

改变,就从这种深刻的承认开始。它不再仅仅是设立目标然后打鸡血般地往前冲。它变成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勘探。下一次,当你又陷入那种熟悉的、让你痛苦的模式时——也许是习惯性地拖延一个重要任务,也许是忍不住对亲近的人说了伤人的话,也许是又点开了那该死的外卖软件——停下来。在情绪的风暴稍稍平息后,问问自己:在这个当下,我更深层的内在,到底在“想要”什么?是想要用拖延来避免面对可能的批评吗?是想要用攻击来先发制人,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吗?是想要用食物来填塞那个因为孤独或焦虑而出现的空洞吗?去聆听,不带评判地去聆听那个答案。无论它听起来多么“不合理”或者“不应该”。承认它:“哦,原来此刻,我的一部分在‘想要’这个。”

这份承认,这份看见,就是转变的起点。它不意味着立刻就能改变,但它松动了那个旧的、自动导航的循环。它让你在那一刻,拥有了一个选择的间隙。在那个间隙里,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新的、更符合你最高利益的“想要”去聚焦、去投入能量。

比如,在拖延的冲动涌起时,承认“我的一部分害怕失败”,但同时选择“我更大的部分想要尝试的勇气”,然后哪怕只做五分钟;在愤怒冲昏头脑前,承认“我的一部分感到受伤想要反击”,但同时选择“我更大的部分想要连接和理解”,然后深呼吸,换一种表达方式;在伸手拿垃圾食品前,承认“我的一部分感到空虚想要慰藉”,但同时选择“我更大的部分想要健康和活力”,然后去喝杯水或者出门走五分钟。

突然想起来,冰箱里的牛奶好像快过期了,晚上得记得喝掉,不能浪费。生活里的琐碎,有时候反而能把你从那些沉重的思绪里拉出来喘口气。

这个过程,它注定是反复的,甚至笨拙的。旧有的模式根深蒂固,就像河床,水流总是习惯性地沿着它走。你会反复掉进旧坑里。但每一次你带着觉知爬出来,每一次你尝试在那个选择的间隙里做出不同,你都在冲刷那条旧河床,都在开辟新的河道。力量,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看见-承认-选择”的微小行动中,被一点一滴地重新积累起来的。

你会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方向盘,其实一直握在你自己手中。那些发生在你生命里的事,无论大小,无论顺逆,都曾经或正在被你内在的某个部分所“召唤”——因为它们提供了某种你(也许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无论是经验、教训、保护,还是对某个核心信念的确认。

当这个视角真正内化,你会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生活。堵车?它发生了。你内在那个渴望片刻放空、或者需要学习在计划被打乱时如何保持平和的“我”,或许正需要这一刻的暂停。项目失败?它发生了。那个渴望卸下过度压力、或者需要体验失败后依然能站起来的韧性的“我”,可能正借此机会成长。疾病?它发生了。那个被长久忽视、渴望被温柔照料、被真正看见和重视的“我”,终于用最强烈的方式发出了声音。这绝非鼓吹逆来顺受,而是看到:在每一个“发生”的底层,都埋藏着一个你灵魂深处需要被聆听、被理解、被转化的诉求。

那句“凡是发生的事,必是你想要它发生的”,它真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鸡汤,更不是对苦难的美化或对受害者的指责。它是一面极其锋利的镜子,逼着我们穿透表象,去照见自己内心深处最幽微、最真实、也是最强大的驱动力——那些连自己都未必敢直视的“想要”。它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我们并非命运的被动承受者,而是它的隐秘同谋者。

接受这个真相需要勇气。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外的控诉,转身面对自己内心那些不那么光鲜的角落。然而,正是这份转向,蕴含着终极的力量。当外在的狂风暴雨,被理解为内在某些能量的外在显化时,风暴的中心反而会显现一种奇异的平静。你终于明白,钥匙一直攥在自己手里。

这钥匙沉甸甸的,它叫做清醒,叫做责任。它不承诺从此一帆风顺,但它给予你一样无可替代的东西——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你不再是那个随波逐流的浮木。你开始学习掌舵,哪怕动作生涩,哪怕航线曲折。因为你知道,风浪的方向,终究与你的选择,息息相关。

最终,那句话从令人愤怒的指控,蜕变为一束刺破迷雾的光。它照亮了那条通往内在力量核心的幽径。路径崎岖,但每一步踏出,你都离真实的自己更近一步。生活不会停止发生,但你可以学习,如何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发生”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43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