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那个绿色对话框的最后一条消息还是我发的。“晚上想吃什么呀?”后面跟着个小猫歪头的表情。三个小时了。他可能在开会?手机没电了?还是…地铁信号不好?脑子里已经演完一整部悬疑剧了,手指却不受控制地又点开朋友圈刷新——空白。连共同好友的动态都像被冻住了似的。你懂那种感觉吗?整个世界突然被调成了静音模式,而他握着遥控器。
过度聚焦一个人是怎么回事呢…大概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太阳吧,刺得眼睛生疼还停不下来。安全感?哈,我的安全感早被揉碎了塞进聊天记录里。他回复慢一点,心里那座塔就哗啦啦塌掉半边。闺蜜之前说我像个人形挂件,“他呼吸你都要计数似的”,当时我还嘴硬反驳,其实后背冒冷汗。这种状态是被默许的,被我,被他,被那种“恋爱就该黏糊”的鬼话。
查手机这事干过没?我干过。半夜解锁他屏幕的手指冰凉,心跳声大得像在打鼓。微信列表翻到底,没可疑的,可胃里那股酸涩感反而更重了——好像盼着找出点什么,才能证明我的恐慌不是无理取闹。后来他迷迷糊糊醒了,眼神里的困惑像针一样扎过来:“你不信我?”
那一刻真想钻进地缝。56%大学生觉得情侣不该看手机,而我曾是那44%的囚徒。
依赖成了习惯,独立反而像背叛。
午休刷到他转发了一篇餐厅推文,立刻想“是不是暗示我带他去吃”;他随口提了句新游戏,我通宵查攻略想当“懂他的女朋友”。
自我?早被切成碎片拌进他的生活里了。就像…就像一碗汤里的盐,明明存在却看不见形状。
转折点是那个暴雨天,我发烧到38度5。第一反应不是找药,是拍体温计照片发给他。等了半小时没回音,委屈得眼泪直掉。后来才知他手机摔进水坑坏了。可蜷在湿冷被子里时,有个声音突然冒出来:“如果永远等别人送伞,你迟早会淋透一生。”
这话现在写着矫情,但当时像雷劈中我天灵盖。
改变是从“微小叛逃”开始的。他约周末露营,我说“周六上午画画课撞期了哦”——天知道发这句话时手心全是汗,好像拒绝的是求婚。结果呢?他回了句“下课我去接你呀,顺便看看你的新作品”。你看,绳子往往是自己绑上去的。
培养新习惯的过程像在水泥地里种花。报了个水彩班,第一次课涂出个像番茄的苹果,拍照发闺蜜群吐槽。手机关静音三小时,再打开时除了她们的哈哈哈,也有他的一句:“画完求展览!”
距离原来能酿出甜味来。
有个月刻意训练“延迟满足”。看到搞笑视频想艾特他?先存进收藏夹;想问他周五安排?等写完手头报告再说。神奇的是,撤回倾泻而出的分享欲后,交流反而有了珍珠般的密度。他居然开始主动问我:“今天你那朵云的故事还没讲完呢?”(对了,上周天空有朵云特别像握寿司,我拍了但忍住没发,结果成了我们的次日话题)。
当然会反复。某天他提了嘴新来的女同事很会滑雪,焦虑立刻攥紧喉咙。旧剧本该上演“你教她动作了吗”的追问,这次被我掐断了。跑去预约了次心理咨询,老师的话刻进骨头里:“你用放大镜照着他的世界时,自己的宇宙正在停电”。
现在的日常?早晨瑜伽垫属于我,他打他的游戏;晚餐聊天我讲水彩老师夸我调色大胆,他吐槽客户改需求十八遍。留白的部分不再虚空,而是呼吸的空间。前几天翻相册,发现近半年我的单人照变多了:画展角落的侧影、登山杖戳进云里的抓拍、甚至一张哭花妆的自拍——那天工作搞砸了,我自己在咖啡馆消化完才回家。
张小娴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好的爱情令人辽阔”。以前觉得辽阔是两个人携手走天涯,现在懂了:真正的辽阔,是你的疆域里永远矗立着自己的山川湖海。
雨又下大了。手机在床头柜振动,是他问我是否带了伞。没马上回,先拍下窗外被雨敲打的无花果树叶——这片绿意属于我。
然后才慢慢打字:“没带呢,但办公室储物柜藏着把彩虹伞。”
你看,我终于学会给自己备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