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撩起袖子给我看的时候,我倒抽一口冷气。那手腕上新旧伤痕交错,像被什么利器反复划过。梅子才16岁,她说崩溃的时候,割自己就能好受点。这话听得人心里发颤。她才16啊,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可她说太难受了,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
梅子的房间门是不被允许关上的,一点动静妈妈都要知道。去哪都得提前报备,高中生了啊,有次回家晚了点,迎接她的是爸爸手里的衣架。时间表被塞得满满当当,休息?休息的时间少得可怜。她想学画画,可父母给报的是数理化提高班。在这个家里,她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成为重点本科的大学生。目标的重量全压在她肩上,喘不过气。
反抗过的,她试过。父母怎么说?
“这都是为你好。”
“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事不用操心。”
更狠的一句是:“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才不会这样。”
这话像刀子,真的。面对这样的“牺牲”,孩子心里的愤怒和内疚像两股麻绳绞在一起,越勒越紧。说不清道不明。
她说过自己不开心,很痛苦,想喘口气。父母怎么回?“你想太多了。”轻飘飘一句带过。
最刺痛的是那次,语文考砸了,妈妈认定是画画分的心。从书架里翻出她藏的画稿,一张张,就在她面前撕了。
“撕成一片一片的,不止是我的画,还有我的心。”梅子后来低声说。
她的愤怒没法向父母诉说,只能转向自己。伤害自己,成了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你们知道吗,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率已经到17.5%了。每六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这数字冷冰冰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孩子啊。
父母是真焦虑。尤其是妈妈们,唠唠叨叨事无巨细的管教,成了当下“高控制”家庭的常态。父职缺席嘛,妈妈一个人扛,焦虑没处疏导,只能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孩子穿什么鞋,吃哪道菜,都得按“对的”来。耐脏的鞋,有营养的菜——孩子自己的意愿?被忽略了。孩子从婴幼儿时期的顺从,到青春期的排斥反抗,负面情绪越积越多,焦虑抑郁就浮出水面了。
父母为什么这样?投射焦虑啊。曾奇峰说过一句挺到位的话:“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谁向谁投射了焦虑。”
孩子在家庭里最弱,最好投射。父母自己的安全感也不够,可能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或者年少时的创伤经历。因为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就要全面掌控生活,包括孩子。这样他们心里才不会慌。
还有自恋藏在里头。当父母说出“我做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时,里面裹着“牺牲”。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得按我的来。用孩子的无能来巩固自己的自恋——你看,你离了我不行。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痛苦?网上有调查说76.5%的人觉得身边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90.2%的人感觉父母这么做给子女带来很大压力。压力像石头一样压在胸口。
更麻烦的是,父母以为的保护,反而把孩子整脆弱了。孩子需要合理的冒险,心理学家都这么说。攀高、玩点危险玩具、靠近水或火、摔跤打闹、感受速度,甚至一个人独处…这都是成长必需的。冒险性玩耍能帮孩子管理恐惧,克服害怕。如果孩子从来没机会冒险,害怕就变成了恐惧症。
可现实呢?游乐场的尖角被打磨圆了,裹上橡胶塑料。攀爬架矮了,底下铺着防震橡胶垫。安全是安全了,但孩子的情感发展被阻碍了。最后留给他们的,是排遣不掉的焦虑和恐惧感。
父母的干涉还伸得更长。调查显示,父母最容易在“谈恋爱结婚”(78.2%)、“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这些事上插手。选择学校(59.3%)、选择专业(54.1%)、衣食住行(42.5%),连培养下一代都要管(37.7%)。孩子的人生被规划得严丝合缝。
结果呢?71.9%的人觉得这会导致孩子逆反;64.6%认为孩子会变得自卑、怯懦、没主见;64.2%认为孩子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超过一半(53.8%)觉得孩子可能走上不适合自己的人生路。代价太大了。
父母委屈啊。“付出那么多,换来孩子的厌烦。”确实,父母的爱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怎么表达。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他们只会不再爱自己。向内攻击,伤害自己,成了唯一出口。
修复需要时间。有些话,孩子等了太久。比如“对不起”——当父母误解孩子时,这句话的分量比山重。孩子要的不是认输,是被理解,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还有“这不是你的错”。孩子受伤时常常自责,觉得自己糟糕透顶。这句话直接告诉孩子:我不因此否定你这个人,我依然爱你。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也很关键。当父母意识到伤害了孩子,坚定地说出这句,能重建信任。而“我爱你”在受伤时是温暖的良药,传递接纳: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我为你感到骄傲”——多少孩子拼搏一生就为听这句肯定。最后是“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对于害怕被抛弃的孩子,这句话能带他们回到安全感中。
改变是可能的。义乌有个案例,父亲常年辱骂孩子,母亲缺席…通过50多次心理疏导、30多次教育指导,家庭环境硬是改善了。父母转变了,孩子也跟着变。
爱不是枷锁。真正的爱,是把手松开一点,让孩子去经历自己的人生。哪怕会摔跤,会碰壁。成长本就是这样,疼痛和自由是一体两面。
北欧那些福利国家听着美好吧?可瑞典的学生属于欧洲最不自由的孩子——他们连在家上学都被禁止。自由的剥夺被裹在甜蜜的糖衣里,反而更难察觉。温室的花朵看似被呵护,实则折断了迎风生长的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塑造一个“听话”的作品,而是培育能独立面对风雨的人。世界和我,都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