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至暗时刻的人,身上往往藏着这把钥匙

那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被打的小女孩,不哭不躲,就那么站着。真的,就站着。她妈妈扯她头发摔到地上,爬起来还是站着,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旁边写作业的弟弟瞄了一眼,接着写字。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是……这个孩子已经被打习惯了,身体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提前关掉了。

后来警方介入,社工给她做心理辅导。但我在想,这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是像很多人那样,一辈子卡在那个黑暗的房间里出不来,还是……还是能长出一种奇怪的力量?那种力量,好像只有被狠狠碾碎过的人才懂。

走过至暗时刻的人,身上往往藏着这把钥匙

创伤这东西吧,它像个……嗯,黑洞。吸走你所有的光。专业点说,PTSD的那些症状:

  • 脑子里不受控制地闪回画面
  • 半夜被噩梦掐醒
  • 看到类似场景浑身发抖
  • 情绪像断线的风筝

有人说时间能治好一切。骗人的。半年了还缓不过来的,大有人在。创伤的疤长在神经里,自己看不见,别人更看不见。

可偏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黑洞里爬出来,身上还带着伤呢,眼睛却亮得吓人。研究他们的人叫这个PTG——创伤后成长。很学术的名字是吧?但背后的东西,比学术重得多。

西方心理学家总结过创伤后成长的五个变化:觉得生命珍贵了,关系更亲密了,自己变强了,看见新可能了,还有……精神层面不一样了。

但有意思的是什么?是这套标准拿到我们这儿,有点……水土不服。

咱们这儿的人经历过创伤,特别多人会冒出些西方量表量不出的东西。比如……“利他”。地震后的青少年,很多娃娃突然就懂事了,不是普通的懂事,是那种咬着牙要帮别人的劲儿。还有烧伤病人,截肢的,好些人拼了命去做公益。好像自己的痛流出去,就能变成别人的药。

这种变化被研究者们记下来了,写在论文角落里。他们说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成长”。你看,连愈合伤口的方式,都刻着文明的基因。

等下,我窗台上那只鸟已经啄玻璃十分钟了,它是不是觉得里面还有只鸟?真傻啊……就像人总在记忆里找出口。

日本学者发现个事:欧美人总想着把负面情绪赶走,可日本人呢?他们让痛苦像水一样流过去,接受了。印度人更绝,觉得痛苦根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像吃饭睡觉。

我们呢?咱们的海军陆战队员身上冒出个西方没有的维度——“接受现状”。不是认命,是知道有些东西撞不碎,就绕着走。这种能力……怎么说呢?就像被石头压住的草,硬是从缝里扭出一道活路。

研究PTG的人说,30%到90%的幸存者能长出这种能力。数字跨度这么大,因为……人跟人的差别,有时候比物种差距都大。但核心就一条:他们重新解释了痛苦。

弗兰克尔的故事听过吧?纳粹集中营出来的,全家死光了。这种人按理说该疯吧?可他后来搞出个“意义治疗”,拿了29个博士学位,书被译成32种语言。他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当痛苦找不到意义,人才真正成了囚徒。

可意义不是超市货架上的东西,随便拿。它需要一种稀缺能力——把废墟当砖用的手艺。

你看那些被虐待过的孩子,有些长大成了最温柔的父母;断过腿的登山者,坐在轮椅上教别人攀岩。他们不是原谅了伤害,是……是把铁锈炼成了颜料。这种转化能力,比智商稀缺多了。

怎么长出这种能力?社会支持肯定得有点。但更深层的东西藏在认知里——“意义聚焦式应对”。大白话就是:给破事找个说得通的理由。

比如妻子去世的丈夫说:“痛的是我就好。” 被朋友背叛的人想:“这一课再晚我就付不起学费了。”

听着有点自欺欺人是吧?可人活着,总得给血淋淋的现实裹层纱布。关键那纱布还得是自己织的,别人给的,一扯就掉。

咖啡凉透了,喝下去像泥浆。但提神效果居然更好,苦难的浓缩液大概也这样?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什么?是PTG和PTSD经常同时存在。那些成长起来的人,半夜照样会被噩梦吓醒,走在路上突然心慌。不是“战胜”了创伤,是学会带着伤口共生。

这就说到那种稀缺能力究竟是什么了。它不是遗忘,不是原谅,更不是假装阳光。是……在神经系统被炸成碎片后,还能摸索着把自我一块块捡回来,拼成新图案的手艺。

这种手艺很难教。教室里学不会。它只在高温熔炉里成形,而且……成品率低得可怜。

配图我想象的是黑暗里的幼苗。根比茎长三倍,在看不见的地方织网。创伤后真正的成长就是这样的——地面上的部分被歌颂,真正救命的却是地下那些脏兮兮的、和黑暗死死缠在一起的根须。

西方人追求“更强”,东方智慧偏向“接受”。但无论哪种,活下来的人身上都褪了层皮。旧皮囊留在过去,新皮肤又薄又敏感,但能感知到以前看不见的光。

如果你现在正卡在某个至暗时刻……(写到这突然鼻酸)那只撞玻璃的鸟飞走了。窗上什么也没留下。但飞走本身,就是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483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