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半,李薇的电脑屏幕还亮着。 手指在键盘上敲着,敲着,停住了。她盯着文档里密密麻麻的字,突然觉得那些字在跳,在旋转。
啊,又来了,这种眩晕感。咖啡杯被拿起来,发现早就空了,杯底只剩一圈褐色的印子。
手机在桌上震了一下,是妈妈的消息:“宝宝退烧了,你几点回?”
她没回。不知道怎么回。 回什么呢?说“妈,我还在改第三版方案”?还是说“烧到几度了”?喉咙有点发紧。
真的,30多岁的女人,好像总在多个时空里同时活着。职场里你得是雷厉风行的“姐”,回家得是温柔周全的妈,爸妈眼里还得是那个“别太拼”的女儿。每个角色都像一块磁铁,拼命把你往不同方向扯。
那天在电梯里,听到两个95后聊天:“我可不想活成部门王姐那样,孩子生病都不敢请假…”
李薇心里咯噔一下。王姐?王姐不就是她自己吗?
有些东西被榨干了,真的,被榨干了。
不是体力。是那种…怎么说呢,是心里头那点热气儿。
袁佳的故事听过吗?
北京互联网公司总监,年薪百万,够光鲜了吧?可没人知道她连和同事吵架都不敢。被流言中伤的时候,只会躲厕所里掐自己手臂。为什么啊?原生家庭的影子太长,长到能覆盖西二旗的写字楼。父亲那句“惹了事回家也挨打”长在骨头里了。她报了个心理课程,花了3000块,说想“帮别人也帮自己”。可上课那天,她坐在车里哭了二十分钟才敢上楼。
职场呢?职场对30+的女人像块夹心饼干。 数据冷冰冰的:收入比男同事低12%,高层位置?少得可怜。46.9%的男人在基础岗,可女性呢?53.9%。更别说那些藏在招聘启事背面的规则。
“结婚了吗?”
“二胎吗?”
这些问题像针,扎得人憋屈还找不到伤口。
陈如因为痛经请假,领导甩来一句:“交假条,扣全勤”。她朋友圈发了句“女人当自强”,又秒删了。发什么牢骚呢?项目进度还压着呢。
婚姻这座围城…唉,城墙好像越来越高了。
赵安然31岁那年,男友换城市工作,直接提了分手。四年感情,说没就没了。对方一句“其实没信任过你”,把她整个人劈成了两半。
心理咨询师问她:“你总想快点爬起来,可那些摔碎的自己,接住了吗?”
后来她才懂,那种“必须乖必须忍”的惯性,早被原生家庭刻进基因了。母亲缺席的童年,让她把伴侣活成了“监护人”。
现在越来越多人干脆不进城了。
每4个单身的人里就有1个主动选择不婚。尤其一二线城市的30+女人,自己赚钱自己花,底气反而足。可你说完全没焦虑?假的。深夜刷到闺蜜晒娃时心里空掉的那一秒,体检单上“建议随访”时手抖的瞬间…
但比起这些,“将就”更让人害怕。有个姑娘说得好:“30岁后反而不焦躁了,不爱比不婚更可怕”。
她们也不是没试过自救。 心理学课程火得离谱。赵安然花3000块报半年课,刘乐干脆转行当心理咨询师。小红书上一搜“北师大心理学”,全是“大厂尽头是心理学”的笔记。好像突然之间,大家都想从别人的故事里打捞自己。
消费成了短暂的止痛药。 沙拉轻食是她们的仪式感——43.9%的人月花300元在健康餐上,好像吃草就能抵消熬夜的罪。奶茶呢?每周必点,全糖去冰。甜蜜的背叛啊,明知是热量炸弹还甘之如饴。内衣要无钢圈的,像第二层皮肤。身体早受够了束缚,能喘气的地方一寸不让。
可最扎心的是——连病都不敢生。
妇科炎症?43.9%的人需要诊疗。私处护理的关注度?30+还不如20+。不是不在意,是顾不上了。孩子发烧和项目截止日撞车的那天,谁还记得自己该复查?
灯快烧干了,灯芯还在噼啪响。
下沉市场的张玲们,在县城开完家长会直奔直播带货现场;李舒备考心理学研究生,就为甩掉“二本”标签;梁鸣30岁辞掉程序员工作,终于去读梦想的心理学…
她们在裂缝里找光,哪怕那光微弱得像手机电量不足时那点红色。
写到这里时,窗外鸟叫了。天快亮了。
桌上那盏台灯还暖着,可电池总有耗尽的时候。或许…社会该给她们接上电源,而她们要允许自己换个灯泡? (对了,你上次为自己充电是什么时候?不是指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