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感在啃噬着母亲们的心?走出完美主义陷阱的泥潭

清晨五点,闹钟没响你就醒了。隔壁小婴儿的哼唧声像一根线,把你从混沌里硬生生拽出来。摸索着手机,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朋友圈里李姐又晒了儿子钢琴比赛获奖的照片,视频里那孩子西装笔挺,鞠躬的样子像个小小绅士。你低头看看自己怀里这个正啃手指、口水糊你一肩膀的崽,突然觉得胃里沉甸甸的。又来了,那种熟悉的感觉,像块湿透的厚棉布,啪一下捂在脸上,闷得你喘不过气:“人家孩子怎么就…我怎么就…”

这种比较,简直成了钉进妈妈骨头里的习惯。

你看,开学季就是个重灾区。公立私立开学时间错开是吧,妈妈们发“开学第一天”照片就跟排队似的,一波接一波。人家照片里孩子校服笔挺,笑容像牙膏广告,你家那个呢?哭着不肯起床,校服扣子还扣歪了一颗,头发像被台风刮过。你按下发送键的手指头都是抖的,心里头那个小声音嗡嗡响:“又输了…我是不是,特别失败?”

内布拉斯加和密苏里那帮搞研究的,真不是闲着没事干。他们把一群新妈妈聚一块儿,专门给她们看网上那些“理想母子照”——阳光滤镜下,妈妈纤尘不染,孩子笑得像天使。结果呢?看完的妈妈普遍蔫了。怨恨、焦虑,还有那种…怎么说呢,灰扑扑的情绪,厚厚的,裹住了她们。

哥本哈根那边的研究更狠,说这毛病贵族妈妈也逃不掉。刷个 Instagram,嫉妒就像野草疯长:嫉妒人家带娃专业,嫉妒孩子身体壮实,嫉妒人家连指甲油都没掉一块!

愧疚感在啃噬着母亲们的心?走出完美主义陷阱的泥潭

我们总以为愧疚是自己心底生出的刺,没想过它可能是别人悄悄埋下的种子。

记得那个叫芬芬的妈妈吗?儿子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她脑子嗡嗡响,不是心疼,是烦,是燥,想捂住耳朵逃开。喂奶像上刑,孩子一靠近她就浑身绷紧。“我像个拿钱的保姆,”她跟心理医生这么说,“冷冰冰的…哪配当妈?”

这种撕裂感啃了她好几个月,直到她把童年那些旧伤疤——被自己妈妈嫌弃的冰冷记忆——一点一点晾晒在光底下。原来啊,那沉重的负罪感,压着她让她喘不过气的,根本不是眼前这个小婴儿,是过去那个缩在墙角、没被好好爱过的小女孩。等她终于看清了,儿子都三岁了,她才第一次真正“感觉”到当妈的滋味——迟来的暖意,但终究是暖的。

还有小宁。早产一个半月,头回隔着暖箱玻璃看女儿,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这么皱?”像只没毛的小老鼠。别人当妈都是眼泪汪汪涌出爱,她呢?只有一片麻木的空茫,还有更深的、更尖锐的自责:“都怪我!小心点就不会早产!”这份愧疚像个屏障,把她和孩子隔开了大半年。爱意,在半岁后才像迟到的春雨,一点点渗进来。

你知道吗?社交媒体上那些光鲜,简直是给愧疚感添柴加火的油。

它织了张巨大的“完美母亲”的网,我们扑腾着往里撞。我们总怕“错过”,怕跟不上别人设定的节奏——怕没打卡网红亲子餐厅,怕没读够一百本绘本,怕没教会孩子三岁背唐诗。这种“害怕错过”像个小鬼,拽着你神经。《国际心理健康与成瘾杂志》说得透亮:怕错过的鬼,跟孤独感、焦虑抑郁是手拉手的好朋友!

更别提克利夫兰诊所直接给这种痛贴了标签——“母亲内疚”。当妈的没能满足别人或自己心里那个“完美母亲”的幻影,愧疚就像肾上腺素一样在血管里飙,身体时刻准备着“战斗或逃跑”——像是身后有头狮子在追!可哪有什么狮子?只有一地鸡毛和一个哭闹不休的孩子。

放下?说得轻巧。但或许…真有点缝能钻出去。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自我养育”,听着玄乎,其实挺实在。那些从小没被温柔包裹过的人,心底有个空洞,总盼着别人(伴侣、朋友甚至孩子)去填满那口渴得要命、渴望无条件的爱的深井。问题是,成年人的爱,它就是有条件的啊——除了心理治疗师那每周珍贵的一两小时。书里说得清醒:“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来满足我们早期未得到满足的权利需求。”

出路在哪儿?是做自己的母亲。

真的,不是比喻。是实打实地,在心里腾块地方,给那个缩在角落、觉得自己“不够好”的内在小孩。“自我母性是坚决拒绝沉溺于自我憎恨和自我抛弃。”

试试看,当你又被“我真差劲”的念头掐住脖子时,像拥抱你最疼的那个人一样,抱住自己,说点人话:

“我真高兴你出生了…”

“我爱你,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永远站在你这边…”

“你不必完美,也能得到我的爱和保护…”

(这些话,是写书的人建议的,我抄了几句,贴在冰箱上好久了。)

关掉滤镜,世界会清爽一大截。

那个永远只晒孩子高光时刻的李姐?她的孩子一样会在超市地板上打滚尖叫,只是你没看见。主动取关那些让你心口发紧的博主吧,去关注那些敢晒出厨房爆炸现场、敢说“今天我吼了孩子,我很抱歉”的真实妈妈。社交媒体的时间,砍掉一半试试?手指头别老往下滑了。

接受“足够好”,这三个字是救命的盾牌。

英国和多哈的研究者给过一个小技巧,特别朴素——换个脑子里的“台词”。当“别人家孩子”的幻影又冒出来时,对自己说:“我孩子的价值,不在点赞数上。”

或者说:“我对孩子的爱,不需要新衣服来证明。”

还有,每天给自己十分钟,就十分钟,像个偷偷摸摸的小贼。泡澡水漫过肩膀时,隔壁孩子哭也别立刻冲出去;电话打给闺蜜,骂老公骂老板都行;甚至…就绕着客厅走圈,什么也不干。这十分钟不是偷懒,是给你那根绷了太久的弦松松劲儿,让身体忘记“战或逃”的本能。

对了,还有个笨法子,叫五指呼吸。左手摊开,伸出右手食指,沿着左手拇指的外侧边缘慢慢向上滑,吸气…滑到指尖,再慢慢沿着内侧滑下来,呼气…接着食指、中指…一个一个来。小拇指滑完,手腕处停住,再来一遍。听着傻是吧?可当你被愧疚淹没得眼前发黑时,指尖划过皮肤的触感,真的能拽回一丝神志——让你记起,此刻,此刻你活着,孩子在身边呼吸,就够了。

成为母亲,是一场从废墟里长出新枝的旅程。

你不可能完美,也没必要完美。那个总在心里尖叫“我不够好”的声音?它不是法官宣判,只是旧伤疤在雨天发作的隐痛。

足够好的母亲,不是零瑕疵的超人。是在一地碎片里,依然看得见自己和孩子真实模样的那个人。

当愧疚感又来敲门时,不妨对它说一句:“这次…我有钥匙了。”

钥匙孔里有什么?不过是你放下完美剪刀时,掌心被阳光晒暖的纹路。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49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