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睁眼第一件事,是抓起手机回复工作消息;刷牙时想着待办清单,早餐味同嚼蜡;地铁上别人无意瞥你一眼,心里立刻上演我是不是穿着奇怪的连续剧;加班到深夜躺下,大脑却自动播放白天的尴尬场景……
日子一天天过去,你明明没搬砖没挖矿,却像被抽干了力气。 这不是懒,而是一场发生在你心里的无声战争,我们称之为内耗。
一、当你的能量从内部悄悄漏走
心理学上说,内耗是人在自我控制中消耗了太多心理资源,导致能量不足的状态。 想象你是一块满电的电池,还没开始用,电量就顺着裂缝往外漏。等真要干活了,电量早已告急。 更糟的是,这场消耗战常在三处战场同时开火:
认知战场:
领导随口说再想想方案,你脑补成他否定我的能力;同事没回微信,立刻怀疑我得罪他了。事件被大脑加工成负面信号,反复咀嚼。
情绪战场:
焦虑像背景音嗡嗡作响,偶尔被抑郁的潮水淹没,想挣扎却手脚沉重。
行为战场:
接到任务先瘫着刷手机,拖到deadline前才哭着干完;别人一句评价能让你失眠三晚,甚至骂自己没用。
这些战场背后,藏着一个共同的指挥官:完美主义。
项目必须惊艳全场、同事必须都喜欢我、犯错等于失败…… 当现实达不到这些高标准,自我攻击程序就自动启动了。
二、职场:内耗的巨型培养皿
如果说个人内耗像小火慢炖,职场环境就是高压锅。
朋友阿白曾待过一家互联网公司:下班时领导不走,全组不敢关电脑;同事表面称兄道弟,抢功劳时毫不手软。有次她发烧请假,工作群弹出消息:现在年轻人真娇气。
那段时间她体重暴跌,洗澡都得扶着墙。
这种环境往往有特定配方:
管理过度
把活人变成螺丝钉。 某公司门锁坏了导致被盗,行政说:修门要老板签字,但公司规定上班不能用手机打电话找他。
还有公司雇佣巡视员稽查员工是否离座,美其名曰精细化管理。
当规则复杂到窒息,人的创造力就死在了流程里。
伪高管
用权力感掩盖无能。
他们简历光鲜却只盯短期KPI;说话像演讲但回避真实问题;控制欲极强却不敢担责。
员工在怎么做都错的恐慌中,能量全耗在猜领导心思上。
绩效主义
让所有人短视。
李彦宏曾反思百度:追逐KPI让价值观变形,业绩增长压倒了用户体验。
当结果成为唯一标准,抄袭比创新安全,甩锅比协作划算,团队变成角斗场。
三、内耗的种子,早在童年就已埋下
为什么有人像装了防漏膜,有人却像能量漏斗?心理学揭示了更深层的线索。
童年时父母的情感回应如同镜子,
你举着画跑过去:妈妈看!
若她说宝贝真有创意,你学会我的创造有价值;
若她头也不抬:别烦我,你可能内化我的需求是负担。
缺乏正向镜映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分裂成两个我:
一个拼命表现求认可,另一个缩在角落说你不配。旅行博主的故事就是典型:她通过视频点击率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一旦停更,立刻被无能的恐惧吞噬。
而拖延症的本质,常是害怕打破完美幻想。
不做就不会失败成了保护壳,可壳里的人在愧疚中自我惩罚。
四、停止战争,重建你的能量防线
走出内耗不是瞬间切换乐观模式,而是重新分配心理资源:
1. 揪出偷电大盗
拿出一张纸,记录一周内耗时刻:
晨会发言后反复回想3小时
同事升职我酸得写不进方案…
标记最耗能的前三名。正如手机电量统计显示微信吃掉40%电,你会看清敌人是谁。
2. 给思维反刍按下暂停键
当大脑又开始他是不是讨厌我的循环,试着:
- 站起来摸三样带纹理的东西(墙纸树叶毛衣)
- 把念头唱成《生日快乐》歌的调
- 对自己说:我在第5次重播这个画面了。
觉察本身就能切断自动导航。
3. 让行动比焦虑快一步
心理学教授刘硕分享过一个案例:
学生因害怕答辩失败每天瘫着刷剧,她建议:每天只做1页PPT,做完就吃冰淇淋。
第七天,他带着20页PPT来:做第一页时手都在抖,但吃到第三支冰淇淋就不怕了。
微小行动能重建对身体的掌控感。
4. 在职场画能量结界
外企员工阿白的经验是:
1、把领导模糊指令转化成具体问题:您说的缺乏亮点具体指哪部分数据?
2、下班后把工作群设勿扰,电脑塞进衣柜。
3、工位贴便签:别人的急≠我的急。
明确边界后,他人的情绪风暴刮不进你的领地 。
5. 允许自己不够好
有位来访对咨询师哭诉:丈夫出轨后我每天骂自己蠢。
咨询师问:如果闺蜜遭遇这些,你会骂她活该吗?
她愣住摇头。
那就从对自己说我知道你很难开始。
自我慈悲是关闭内耗的终极开关。
配图里那两股纠缠的能量,或许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但当你认出冷色漩涡不过是过去的回声,暖色波浪才是此刻真实流淌的生命力,你便拥有了选择, 是把能量交给永无止息的内心战场,还是引它去浇灌脚下待行的路。
某个清晨你也许会突然发现:刷牙时尝到了薄荷的清凉;地铁玻璃映出你平静的倒影;深夜躺在床上,窗外星光像一声温柔的晚安。
电量还在消耗,只是这次,它流向了真正值得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