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凉了也没喝一口,她又盯着手机发呆。五分钟没回消息,他是不是。。。(停顿)算了,这种场景太多次了,每次都是虚惊一场。但那种恐慌每次都真实得让她发抖。
你发现没啊,有些人好像在爱情里自带“吸渣体质”。明明挺优秀一人,一谈恋爱就卑微到尘土里。朋友劝分八百回,ta还死抓着那段腐烂的关系不放。这不是傻,真的不是傻。是有个伤口在童年就裂开了,成年后的爱情不过是在重复往伤口上撒盐的动作。
我认识个姑娘阿雅,她爸妈从小吵到大。摔盘子砸碗的声音成了她童年的背景音。后来她谈恋爱了,患得患失到可怕的程度。男朋友加班晚归半小时,她就能哭着打二十个未接来电。有次聚会,她男朋友手机没电关机,她直接冲到人家公司找人。保安差点报警了你说。但你能怪她吗?那个抓着门框看父母撕打的小女孩,从来不知道“安心”两个字怎么写啊。
那些在控制欲爆棚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连穿什么颜色的袜子都要听妈妈的。等他们恋爱了,伴侣多问一句“今天和谁吃饭”,都能被理解为绳索勒过来了。立刻竖起全身的刺反抗。可你说这算什么事呢?人家可能真的只是随口闲聊啊。但那种窒息感太熟悉了,熟悉到令人恐惧。
被忽视的孩子更惨。小时候眼泪流干了也没人看一眼,长大了就把恋人当救命稻草抓着。电话必须秒接,消息必须秒回,稍微迟了点回复——“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种话像条件反射一样蹦出来。他们不是作,真的。是心里的洞太大,总需要不断有人往里面填东西。填不满,永远填不满。
有个词叫共生依赖,听说过吗?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拖累又分不开。像藤蔓绞死一棵树。特别典型的就是那种边缘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配对——一个疯狂索求情绪价值,一个变着法子实施情感虐待。可偏偏分不开,分手比戒毒还难。你说他们痛苦吗?痛苦得要死。那为什么还要回去?因为那种痛感太熟悉了,熟悉反而带来虚假的安全感。就像穿惯了小码鞋的人换上合脚的鞋反倒觉得陌生。(突然想到今天地铁上看到一对小情侣分吃一个冰淇淋,唉年轻真好)
你知道吗?病态爱情是有迹可循的。害怕被抛弃怕到骨子里,对方出差三天你就寝食难安。总想改造伴侣,把他塞进你理想的模具里。没有恋爱关系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手机必须随时检查,美其名曰“我在乎你”。更可怕的是,习惯性牺牲自己需求去满足对方,还觉得这叫“伟大”。这些信号红灯一样在闪,但太多人视而不见。
低自尊的人简直是病态关系的活靶子。明明工作能力强长得也精神,一恋爱就自动矮半截。对方劈腿?ta反思“是不是我不够好”。对方贬低ta穿衣品味?第二天衣柜全换成对方喜欢的风格。有个男孩小辉,女朋友当众笑话他“凤凰男”,他还能陪着笑。看得人心里发酸。
但出路是有的啊。第一步最难也最简单——你得先看见。看见自己正陷在怎样的泥潭里。那个总查岗的你,那个不敢说“我生气了”的你,那个分手后活不下去的你……那不是真正的你,是过去的伤借着你的身体在喊痛。
我特别想告诉那些人啊,别急着跳进下一段感情去“疗伤”。伤不是新欢能治好的。你得停下来,回头看看。看看那个缩在墙角的小小的自己。可能需要专业人士搭把手,可能得靠你自己慢慢摸索。但总归要去面对那个洞,而不是指望别人当创可贴。
健康的爱情不该是雪中送炭,而该是锦上添花。你们在一起后,两人都自发地想变得更好。不是为了讨好对方,是内心驱动。你会尊重彼此的边界,不会把对方当私有物品。付出和回报基本平衡,而不是单方面消耗。
爱情应该是两个人肩并肩看世界,不是谁背着谁走。你有你的伤,他有他的痛,互相包扎可以,但别指望对方当你的止痛药。心里那个洞,终究要自己一点点填平。
对了,下次你觉得“没他我就活不下去”的时候,试试看问自己一个问题:要是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我会这样对他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朋友,你可能正在被温水煮青蛙。
那些在爱情里撕扯你的刺,其实是童年射进心里的子弹,如今卡在骨头缝里隐隐作痛。
拔出它,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