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完会那事儿,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老王不是跟我汇报项目进度嘛,说着说着就有点急,手指头都快戳到PPT屏幕上了。我呢…其实当时特别想打断他,说“你这数据逻辑根本不对啊”——这话都到嗓子眼了,结果硬是被我咽回去了。为啥呢?因为突然想起来上个月,我也是这么被技术部的小刘怼的。当时整个会议室安静得…你懂吧?就那种,连空调出风口吹风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尴尬。
其实吧…人际关系这事儿吧,有时候真不是靠多热情、多主动就能搞好的。反倒是我后来发现的三个小动作,特别简单,但效果吧…啧,意外地好使。
第一个技巧——空间留白,比硬凑近乎管用一百倍。
以前我总觉得,对同事就得掏心掏肺。中午吃饭必凑堆,下班顺路必同车。后来发现不对劲了。有回和小李一起做方案,我天天追着问进度,结果有天她突然在微信上给我发:“姐,你能别盯着我吗?压力大。”
当时手机差点没拿稳…
后来才知道,这叫刺猬效应。你看动物世界里那两只刺猬,冷的时候得靠着取暖对吧?可挨太近了又扎得慌。所以它们会不自觉地…调整出个刚好能感受到温度,但又不会互相伤害的距离。
人也是啊!现在我改策略了:同事吐槽老公,我就听着,绝不插嘴“我老公更过分”;项目群讨论,先等别人发两三句再说话。甚至…回复微信都故意慢半拍。结果呢?上周小李居然主动约我喝奶茶。你看,关系是被距离养舒服的,不是被热情挤变形的。
第二个技巧——情绪延迟12秒,救了我三次挨骂。
这个吧…是吃过亏才学会的。上回行政部发通知,说报销单贴错了格式要全部返工。我那个火“噌”地就上来了,抓起电话就吼:“你们早干嘛——”
后面那个“去了”还没蹦出来呢,突然想起那个12秒冷静法。赶紧闭嘴,心里默数:1、2、3…数到12的时候,居然发现气消了一半。
最后说出口的话变成:“方便告诉我最晚什么时候补交吗?”
神奇的是,第二天报销单居然被特批通过了。行政妹子还偷偷跟我说:“本来想卡你们的,但你态度太好了。”
人的情绪爆发啊,就跟烧开水似的。咕嘟咕嘟冒泡那12秒最关键。要是能憋住不掀锅盖,气就自己泄了。现在我和老公吵架都这么干:他嚷嚷“你袜子又乱丢”,我就转身去厨房倒水。倒水总得12秒吧?等回来时早想通了:“哦好像确实是我扔的…”
第三个技巧——夸人夸进毛细血管里。
以前夸人就会说“厉害”“牛逼”,跟往墙上刷大白似的,整片糊上去完事儿。直到有天听领导夸客户:“王总您这袖扣选得妙,深海蓝配灰西装,沉稳里带跳跃感。”
那客户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这叫细节赋能。好比你去理发,Tony老师如果只说“剪好了”,你心里肯定打鼓。但他要是边剪边念叨:“你后脑勺有个旋,等下我给你把层次调高2公分…”
立马就觉得专业!
上周我对接新来的实习生也试了这招。没夸她“聪明能干”,说的是:“昨天你整理的会议纪要,连背景音里有人咳嗽要删音频都标注了,这细心程度绝了。”
小姑娘眼睛唰地亮了,下午主动帮我核对了三遍数据。
你看,具体的赞美像钥匙,哗啦一下就能把人的干劲给捅开。
哦对了,开头说老王给我发红包的事儿…后来我不是忍住没怼他数据问题嘛。散会后单独去找他,先说了句:“你刚才提到渠道下沉成本那段,我记了满满半页纸。”
然后才补了半句:“就是第四页的转化率算法…会不会有其他可能性?”
结果下午他居然微信转我200块:“谢了兄弟,老板刚说那算法真有问题…差点背大锅。”
说到底啊,让人舒服的关系,都是“减”出来的:空间上减点压迫感,情绪上减点冲动值,语言上减点敷衍气。
就像我老妈常唠叨的:“煲汤要盖着盖子闷,人心要留着空隙处。”
那些你以为该说的话、该追着跑的关系,往往不说不停…反倒被成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