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后才看清,原来自己爱的是回忆,不是那个人。
我朋友小李的车都快散架了。油耗高得像喝油,空调一到夏天就罢工,内饰磨得破破烂烂。他蹲在路边打电话给我,发动机盖还冒着烟。“真舍不得啊…”声音闷闷的,“这车陪我跑过川藏线,淋过大暴雨从来没趴窝,有一次半夜发烧还是它载我去的医院。”我握着手机没吭声。明明上周他还骂这破车该进废铁厂。
人好像都这样。东西在手里时不觉得金贵,一说要没了,心就揪起来。大脑像被蒙了块黑布,缺点全盖住了,光剩下发着金光的回忆。后来才知道,这叫“失去性的致盲效应”。当你察觉快抓不住什么了——管它是个人、一段关系,还是个老物件——你的眼睛突然就“瞎”了。那些扎心的刺自动消失,剩下的全是玫瑰色的好。真实被扭曲了,或者说,被重新书写了。
这种“瞎”挺常见的其实。我二姑去年退休,收拾办公室抽屉时捏着个旧茶杯发了半小时呆。那杯子磕了口,茶垢积得发黑。可她说这是二十年前刚上岗时科长送的,“你看这磨砂手感多好”。她完全忘了自己过去怎么抱怨加班多、晋升难,茶水间里骂领导金句频出。
如今真要走了,常年加班的怨气神奇地蒸发了,只剩下科室里大姐分她半块红糖发糕的暖意。人有时候就是被这种矛盾感给捆住了。
说到捆住。感情里致盲效应简直像传染病。冰冰那姑娘的事还记得吗?她和男友熬过三年异地,跑去他的城市同居,结果天天为鸡毛蒜皮干仗。男友臭袜子满地扔,她澡洗慢点就被抱怨“要你何用”。分手是男孩提的。冰冰懵了,整夜翻手机里存着的聊天截图——全是异地时他坐20小时硬座来见她、生日送巨型礼盒的“高光时刻”。
她哭着说:“他以前对我多好啊。”
可那些为“牙膏该从中间还是尾巴挤”吵到摔门的深夜呢?被大脑一键删除了。好像爱过的证据只剩下甜的那部分,酸苦自动打了马赛克。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分得拖泥带水,断不干净。
对了,你养过仓鼠没?我小学养过一只,越狱摔死了,当时哭得好像天塌了。现在想想,它除了啃烂我三本作业本啥好事没干…失去滤镜真可怕。
致盲效应背后站着几个“推手”。
一个是损失厌恶——人天生怕丢东西。远古时丢条兽皮可能冻死,这恐惧刻进骨头里了。现在虽然不至于冻死,可那份恐慌差不多。就像炒股,股票一跌,理智立刻被恐慌踩在脚下,割肉也要逃。
另一个叫认知失调:你心里清楚留不住了,可过去投入的感情、时间、期盼堆成山,沉甸甸地压着。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像个傻子,大脑会骗你:“看啊,它多珍贵!”
仿佛这样,曾经的付出才值回票价。
商家把这心理玩得贼溜。你逛商场看中条项链,正掂量着价格虚高,店员“无意”飘过一句:“这款就剩最后一条咯,刚有位女士说要来取…”
你突然觉得那项链光芒万丈,价格签上的数字也变得温柔可亲。
材质?不重要了。性价比?见鬼去吧。不能错过!刷卡动作快过思考。占有欲被稀缺感点燃的那一刻,理性早被推出十米开外。
破这个“盲”需要点蛮力。第一是急刹车。
感觉心慌慌地想要抓住什么时,立刻把手缩回来。数五下,去窗边吹个风,或者像我——去刷两个油腻的搞笑视频。让烧着的情绪凉一凉。谈判桌上对方甩出“限时折扣”逼你签单?借口去洗手间,用凉水冲把脸。脱离高压环境,脑子才能重新转起来。
更狠的是写“罪状书”。找张纸,左边写“TA的好”,右边写“扎心的刺”。比如冰冰就该写:“他给我庆生——但他总贬低我的新裙子”、“他送药——可吵架时骂我父母”。字写到纸上,就像把混沌的念头钉住。
还有购物,别光想着“限量”,多问自己:“这包真能装电脑?”、“这价够我报三个月瑜伽课了吧?”
具象化的缺点像根针,能扎破幻想泡泡。
说到底,最厚的盔甲是学会疼自己。当我们把注意力从“怕失去TA”转回“我怎么更好”,内心就稳了。你开始跑步,读完拖了半年的书,周末给自己炖锅暖汤。
当你的世界足够丰盛,别人的来去就惊动不了根基。就像我朋友,车终究卖了。过户那天他拍方向盘说:“谢了啊老伙计。”
转头就钻进新车里研究导航——那里面,放着周末露营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