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狗咬住的日子:六个普通人对抗抑郁的真实武器

那天下午,我瘫在沙发上盯着天花板,空调的冷风一阵阵吹过来,可身上还是黏糊糊的。脑子里像塞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沉甸甸的,又闷又重。朋友发来消息问:“最近咋样?”我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天,最后回了句:“还行吧。”

其实哪儿还行啊。刷牙要下决心,吃饭像完成任务,连以前最爱追的剧都成了背景噪音。这种状态持续了快一个月,直到偶然点开一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这片子拍得特别“不央视”,没有专家坐成一排讲大道理,镜头就跟着几个普通人走。一个高中生子烨,受困于抑郁情绪两年,拿刀划手臂被父母发现时,家里人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还有个失独的母亲,老伴去世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年,直到医生告诉她:“抑郁不是矫情,是病得治。”

放下,是第一个关键词。

子烨的爸妈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望女成凤,要求永远比鼓励多。女儿确诊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闭嘴。不再问“作业写完了吗”,改成“今天想吃啥”。

她爸说:“我们以前总怕她走歪路,后来才明白,路得她自己蹚,摔了扶一把就行。”

这种放下,不是放弃,是把控制的绳子松一松。真的,有时候父母那辈人吧,总把爱和焦虑捆在一起给你,拆都拆不开。

陪伴,是第二种力量。

有个细节特别戳我。一个男孩发病时会整夜在街上晃荡,他爸就默默跟在五米外,不说话也不拦着,只是确保儿子不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

“我不知道能做什么,但至少让他回头时,看得见我在。”

这种陪伴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可缺氧的时候才知道多要命。纪录片里医生说:“别总想着开导他们,你搬个凳子坐旁边剥个橘子,都比讲大道理强。”

爱好,成了第三根救命绳。

24岁的蔓玫在病房里画花卉图谱。铅笔描花瓣的弧度时,她说:“笔尖摩擦纸的沙沙声,盖住了脑子里骂我的声音。”

还有个大哥靠钓鱼熬过最糟的日子,钓不上来也无所谓,盯着水面发呆的几小时里,痛苦好像被水流冲淡了点。

培养爱好这事吧,听起来像鸡汤,可当你连起床都费劲时,有个能吸引你坐起来的事——哪怕是给绿萝擦叶子——都可能成为打破绝望循环的缺口。

社会支持,是第四个支柱。

广州有个“郁金香阳光会”,成员全是抑郁症康复者。他们每周在公园长椅上碰头,新来的可以先戴墨镜口罩,不说话光听也行。

有个姑娘说:“第一次发现有人和我一样会突然流泪,反而踏实了。”

人这东西挺怪的,独自痛苦时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惨,可当听见别人说“我也怕乘电梯”、“我三年没敢逛商场”,心里某个拧紧的结突然松了点。

黑狗咬住的日子:六个普通人对抗抑郁的真实武器

羞耻感,是第五道要跨的坎。

“只要我不吃药,我就没得病。”这话在弹幕里刷了满屏。太多人把抑郁和“脆弱”、“想不开”画等号。可纪录片里扫过安定医院的药盒堆成小山,医生说:“来开药的老师、程序员、公务员多得是,这病挑人吗?它连狗都不放过。”(注:丘吉尔把抑郁称作“黑狗”)

科学治疗,是最后的底牌。

有人靠药物把血清素拉回安全线,有人做重复经颅磁刺激让麻木的大脑醒过来。最让我惊讶的是中科院团队的研究——给抑郁症患者戴VR眼镜看虚拟海浪,通过调节脑电波缓解症状。

但治疗不是魔法。弹幕里有人抱怨:“吃药三个月才起效,中间差点放弃。”这种大实话现在太少见了,真的太少见了……

对抗抑郁像在台风天撑伞。伞会被吹翻,浑身会湿透,可只要手里还攥着伞柄,就知道自己没放弃往前走。那个总在街头晃荡的男孩,最近给镜头看了他手腕上的新纹身——一行小字:“黑狗需遛,不宜锁。”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492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