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被别人的情绪绑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才是解药

前几天有个来访者小夏找我,还没开口眼泪就砸在手背上。她说领导凌晨两点发微信骂她方案不行,她吓得连夜改到天亮,结果第二天发现领导只是酒后情绪失控。

“可我现在看到微信提示就手抖,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这话听着太熟悉了。我办公桌抽屉里攒着上百个类似故事 父母说”不考公务员就是不孝”的考研党,被闺蜜负能量吞噬的抑郁症女孩,甚至有个丈夫出轨还哀求”他出轨肯定是我哪里没做好”的妻子。这些人有个共同点 他们的人生方向盘,不知什么时候塞到了别人手里。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个炸雷般的观点,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他说的课题分离不是冷漠,而是把纠缠成毛线团的责任一根根理清楚。就像那个凌晨发疯的领导,他的课题是管理情绪,小夏的课题是完成专业工作,但当她接过了领导的情绪课题,就等于允许别人用情绪勒索自己。

去年遇到个典型案例。林姐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每天打二十个电话查岗,有次发现她约会直接冲到餐厅闹场。我们做了个实验 让林姐下次接到电话就说”妈,我听到你很焦虑,但这是我的约会”,然后挂断。结果母亲连续暴打了三天电话,第四天突然停了。后来才知道,那三天母亲把通讯录里所有亲戚电话打了个遍骂她不孝,直到姑父说了句”孩子三十岁了,你该操心自己跳广场舞扭伤的腰”。

这就是课题分离的魔法 当你不去接对方抛过来的情绪球,对方不得不自己捡起来。那些用”我都是为了你好”当遥控器的人,最怕遇上不接收信号的电视机。

为什么你总被别人的情绪绑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才是解药

但很多人不敢这么做,背后藏着两个恐惧。一是怕被讨厌 同事抱怨加班时你不跟着骂,可能被说冷血;父母控制你时反抗,可能被说不孝。二是过度负责 就像总替孩子收拾书包的妈妈,表面上是爱,其实是恐惧孩子不依赖自己。我见过最揪心的个案,是女儿抑郁后母亲才承认”其实是我需要她永远需要我”。

实操层面可以试试这三步。

第一,给情绪贴标签

当同事说”你不帮我这个忙就是自私”,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他的评价课题,我的课题是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忙”。

第二,建立拒绝的勇气

就像小区快递柜,别人的情绪快递你可以选择不签收。

第三,处理自己的课题

如果拒绝后产生愧疚感,要面对的是”我为什么如此需要被认可”这个真问题。

有个误区要警惕

课题分离不是推卸责任。曾有个出轨丈夫理直气壮说”老婆不开心是她的课题”,这分明是混淆了”行为后果”与”情绪处理” 他出轨的行为是共同课题,妻子如何面对出轨才是她的独立课题。真正的课题分离会让责任更清晰,而不是更模糊。

现在看小夏的故事后续很有趣。她开始用自动回复”工作消息将在上班时间处理”,结果领导反而尊重她了。有次加班时领导突然说”你回去吧,上次是我不对”。

你看,当一个人牢牢握住自己的课题,全世界都会来配合你的节奏。

那些总让你焦虑的关系,本质都是课题混乱的沼泽。父母的期待、伴侣的情绪、同事的抱怨,像无数双手来抢夺你人生的方向盘。阿德勒的智慧在于提醒我们 方向盘从来就在自己手里,只是我们太习惯让别人搭便车,还怪自己开得太累。

下次再有人试图把他们的课题塞进你怀里,记得做个深呼吸,像放下过期的快递一样轻轻放下它。你会发现,那些原以为会天崩地裂的关系,其实早就该这么清爽。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58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