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偷不走的光:一个中年女人的深夜自愈笔记

深夜厨房里的第二个自己

凌晨一点半,李娟在厨房岛台前坐下。大理石台面冰凉,就像她刚才触碰到的丈夫后背,他翻了个身,继续沉睡着,完全没察觉她已经醒了整整两小时。女儿的房间静悄悄的,那个曾经每晚要搂着脖子说悄悄话的小女孩,上周满十六岁后第一次和同学去了跨城演唱会。

她打开冰箱,橙黄色的灯光洒出来,像舞台追光般照亮一小块地面。李娟突然想起二十五年前大学话剧社的演出,她扮演的公主也有这样一束光追随。而现在,她是妻子、母亲、女儿、部门主管,唯独不是“李娟自己”。

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朋友圈里大学同学刚晒出地中海游轮照片,另一个前同事正在分享瑜伽教培证书。李娟瞥见镜子里那个穿着起球睡衣的女人,忽然觉得胸口发闷。这种闷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已经积累了十几年,像水垢一样一层层附着在心壁上。

上周公司新来的95后助理婉拒了她安排的加班,笑着说:“姐,生活需要work-life balance呀。”李娟当时皱了皱眉,现在却莫名想起这句话。她的人生天平早就倾斜得厉害,左边堆着父母的体检报告、孩子的补习班费用、房子的月供,右边却轻飘飘的,只剩下半夜厨房里这片刻的安静。

岁月偷不走的光:一个中年女人的深夜自愈笔记

“妈,你又在发呆了。”女儿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睡眼惺忪地拿着空水杯。李娟下意识收起手机,仿佛做了什么错事。女儿接完水,突然回头说:“你最近好像总不开心?王阿姨说你们这个年纪都这样,叫…中年危机?”

女儿睡后,李娟在搜索框输入“中年女人”四个字。算法推来一堆文章,直到某句话突然撞进眼里:中年女人心灵鸡汤短句的真正意义,不是让你突然振作,而是允许你在疲惫时,记得自己也曾是个怕黑的小姑娘

她忽然想起母亲。那年父亲刚去世,母亲总在清晨五点坐在阳台摇椅上。有天她早起发现母亲不是在发呆,而是在翻看一本发黄的相册,手指轻轻抚过某张照片。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二十岁时在纺织厂文艺汇演上的独唱照片。

“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另一个自己,”母亲去年病重时曾拉着她的手说,“我花了六十年才明白,不是要扔掉所有担子,而是每天偷五分钟,让那个自己喘口气。”

李娟的同事刘姐,每天午休必然消失半小时。后来有次加班偶遇,才发现她在办公楼顶楼角落种满了多肉植物。“这是我的秘密花园,”刘姐不好意思地笑,“虽然只能午休时来浇浇水,但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就像看着另一个自己在生长。”

还有总被大家笑话“爱打扮”的张阿姨。五十岁开始学油画,现在社区活动中心挂着她画的向日葵。她说:“不是突然有了艺术细胞,是有一天照镜子,发现这辈子光顾着给家人做饭,差点忘记自己最喜欢黄色。”

李娟开始尝试一些小事。周三晚上不再加班,报了个陶艺班。第一次揉泥巴时,她紧张得手心出汗,直到旋转的陶坯在掌心渐渐成型,那种久违的掌控感让她鼻子发酸。

她也在手机备忘录里建了个文件夹,专门收藏那些被嘲笑“矫情”的句子。有天下暴雨堵在路上,她打开文件夹看到一句:“允许自己迷路,才能找到意料之外的路。”

居然真的平静下来,第一次注意到雨刷器摇摆的节奏其实很催眠。

变化是悄无声息发生的。她仍然会为女儿的数学成绩焦虑,仍然要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仍然会在深夜失眠。但不同的是,她开始在厨房岛台上放一束鲜花,每周换水时哼唱年轻时最爱的歌;她重新开始写日记,哪怕只是记录今天阳台飞来什么鸟;她甚至和丈夫约定每周末各有两小时“自由时间”,他去钓鱼,她则重拾了图书馆借来的推理小说。

上个月母亲节,女儿送她一个手工做的陶杯,杯底歪歪扭扭刻着:“给我最酷的妈妈”。李娟忽然明白,所谓中年危机,或许只是灵魂在提醒我们:你走得太快,把一部分自己落下了。

昨晚她又凌晨醒来,不过这次是因为梦到自己站在话剧舞台中央。她轻轻下床,发现女儿居然也在厨房,正偷偷吃冰淇淋。“妈,我决定了,”女儿眼睛亮晶晶的,“我要报考戏剧文学专业。”那一刻,李娟看见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时空轻轻微笑。

冰箱依然散发着橙黄色的光,但此刻她忽然觉得,这光不是困住她的牢笼,而是专属于她的舞台追光。每一个在深夜里与自己对话的中年女人,都是在排练一场名为“自我”的独幕剧。

台下的观众或许不多,但台上的演员,终于记得了自己是谁。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66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