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我终于学会了“浪费”时间

周末早晨六点半,我自然醒来。窗外天色微亮,鸟叫声断断续续传来。我躺着没动,也没摸手机,只是盯着天花板上缓慢移动的光影发呆。过了大概十分钟,我忽然笑了一下,换作十年前,这种“什么也不做”的时刻简直等同于犯罪。那会儿我总在冲刺:冲刺上班、冲刺赚钱、冲刺带孩子上兴趣班、冲刺买第二套房……好像慢一秒,人生就要散架。

老陈是我前同事,典型的工作狂。35岁就当上部门总监,每天喝四杯黑咖啡,手机24小时待命。有次团建爬山,他全程都在回工作微信,下山时突然踩空,脚踝骨折。我们去看他,他挂着拐杖还在开电话会议。他太太偷偷跟我说:“他半夜睡觉都在念叨KPI。”

去年体检,他查出了胃癌早期。手术后在微信群里消失了整整半年。再见面时,他居然在郊区租了块地种番茄。我去看他,他蹲在地里捏泥土,指甲缝里全是泥,笑嘻嘻说:“你看这土多肥。”我愣了半晌。他接着说:“躺手术台那天我才想通,以前拼死拼活证明自己厉害,其实根本没人真在乎。老板?公司?换个人照样转。只有我老婆孩子,会因为我垮掉而哭。”

现在他改行做农产品电商,赚得没以前多,但他说:“终于活得像个人了。”

40岁,我终于学会了“浪费”时间

我妈这两年特别爱跟我算旧账。不是说以前多苦,而是反复讲些我完全没印象的“幸福时刻”:“你三岁那年夏天,咱俩在院子里啃西瓜,你吃得满脸都是籽,笑得咯咯响……”她讲得眼睛发亮,我却一头雾水,我真正记住的,全是“大事”:考名校、进大公司、买房、升职……

直到去年我爸突然心梗去世。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他抽屉里收着一沓我小时候画的儿童节贺卡、一根我捡的孔雀羽毛、我的第一张工资条(数字小得可笑)……全是些鸡零狗碎的东西。没有奖杯,没有证书,没有股权证明。

那一刻我忽然懵了:我奋斗半生攒下的“重要成就”,在他那儿根本比不上我五岁时涂的一张破纸。

张姐是我邻居,45岁单身,养了只胖猫。她最喜欢周五晚上泡杯花茶,看一本无关赚钱的书。我曾“好心”劝她:“不考虑攒钱换个大房子?或者相个亲?”她笑眯眯回我:“房子再大我也只睡一张床。至于男人,你看我家猫,它从不问我挣多少钱、什么时候升职,只关心我能不能准时喂饭。”

她给我看手机相册:阳台上的多肉植物、下雨天窗外的积水泡泡、她编到一半的草编包……“你看,”她说,“焦虑的人总在追逐还没到手的东西,而清醒的人,正在给已经到手的幸福分类建档。”

王叔是我常去的煎饼摊主。每天凌晨四点出摊,手冻得通红也要哼歌。我问他为啥总是乐呵呵的,他说:“我闺女今年考研上岸啦!虽然我没大本事,但供出个研究生,每天看你们吃着煎饼赶地铁,我就觉得特有劲。”

他摊煎饼时极其专注,面糊甩得圆,酱料刷得匀,像在完成艺术品。我忽然意识到:幸福不是行业峰会的座上宾,而是煎饼鏊子前的一勺面糊。人到了40岁,反而看透了人生其实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这些细碎小事串起来的。

上周和我12岁的儿子聊天,他突然问:“妈,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最希望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脱口而出:“有钱又厉害的人啊。”

他眨眨眼:“可现在你也很厉害啊!你会修遥控飞机,还会做会拉丝的芝士焗饭。”

我噎住了。原来我拼了二十年,最终让我儿子觉得“妈妈厉害”的理由,根本不是年薪多少,而是芝士能拉丝。

如今我依然上班、赚钱、操心孩子的功课。但学会了每天发呆十分钟、认真吃早餐、给我妈拍路边的野花。朋友说我“变懒了”,我只是笑笑,不是懒,是终于把人生调成了“体验模式”而非“闯关模式”。

40岁才明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最奢侈的活法,是能把时间“浪费”在真正让自己心动的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666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