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奶茶店门口那二十分钟,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傻子。菜单上花花绿绿贴了四十多种饮料,名字起的玄乎的要命。店员问第三遍“想喝什么”的时候,汗都顺着脖子流进衣领了。最后随便指了一个,拿到手喝第一口就知道错了,太甜齁嗓子。回家路上一直骂自己,不就是杯饮料吗?至于耗这么久选错还难受?但你也懂吧,明天再去,还是得重新纠结一遍。
这种破事简直填满了生活。购物车里删了又加的衣服;两个公司发offer,翻来覆去把薪资表对比到凌晨三点;中午吃面还是吃饭这种问题……脑子被这些选择撕扯着。后来才知道这叫“决策疲劳”,心理学家说我们脑子每天能做的决定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开始乱选或者干脆死机。你看以色列那群法官,早晨刚上班批假释申请特别痛快,到下午快下班就统统拒绝。人累垮了,连宽容心都被耗光了。
我们其实也在对自己干一样的事。
我认识个朋友就是栽在这上头。他想转行琢磨两年了,资料搜集了几十个G。每次见面都摊一堆表格给我看:“你看人工智能方向薪资高,但竞争太吓人;传统制造业稳当,工资又跑不过通胀…”去年听说他终于辞职了,结果你猜怎么着?在家蹲了半年还是回原公司上班。理由居然是“怕选错了行业把积蓄赔光”。他的原话是:“损失一百万的心痛,赚一百五十万都补不回来。”心理学管这个叫损失厌恶,失去的痛苦比得到的快乐实在沉重太多了。压得人根本不敢动。
完美主义是另一个陷阱。非得找出那个“最正确”答案,总觉得藏在哪里。有次我陪同事买车,跑完第四家4S店,销售脸都垮了。她还在念叨:“要是红色开腻了怎么办?涡轮增压保养贵是不是亏了?”后来销售小声跟我说,这种客人他见多了——最后往往随便买一辆,或者干脆不买了。因为期待太高了,高到现实里根本不可能有车能接得住。
现实中,选项哪有那么天差地别。大部分时候,选A或者选B,差不到天上去。可我们就是被自己吓破了胆。
后来我去扒心理学资料,发现卡内基的法子挺有意思。他为焦虑设“停损点”。这人三十岁前想当作家,花两年写了本小说被出版商批得一无是处。他说自己“心脏停跳”地晃荡了一礼拜。但一星期后他干了件事——把写作这事画了个句号,转身去教书了。停损点的意思就是到此为止,焦虑额度用完了,再琢磨就是自残。
现在我学乖了。碰到大事列张纸左右分两栏写利弊。不是为找出满分选项,是看自己更承受得起哪种损失。去年换工作,两家公司各有三个致命缺陷。我对自己说,选钱多的那家吧,加班狠就认了;要是选轻松的钱少,我肯定要骂自己穷酸。你看,认了要挨的刀,反而敢下决定了。
对了,有个真实案例特别启发我。有个市场营销的张先生,35岁那年差点被工作调动逼疯。心理咨询师让他把选项优缺点全列出来,再问自己一句话:“哪个损失你更能忍?”他忽然就通了。忍字很窝囊,但能救命啊。
说真的,逃避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代价是被焦虑慢火煎烤。那些永远留在购物车里的衣服、不敢点发送的情书、咽回去的加薪请求……没选的路成了心魔。
想对那个奶茶店门口冒汗的自己说:随便点吧,难喝也就半小时。想对看工作表格到凌晨的朋友说:选那条能回头的路先踩上去试试。现实从来不是怕选错,是怕你连错的机会都不敢要。
停在岔路口的时间,早就够你走出十里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