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见人说,我好像…好像没什么不开心的事,但就是快乐不起来。对,就是那种,周末刷了一天手机,放下屏幕却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外卖点了最喜欢的麻辣烫,吃到嘴里却像嚼纸片。朋友讲笑话我也跟着笑,笑完才发现嘴角是僵的。
其实这种状态吧,有个挺专业的词儿叫快感缺失。它和抑郁症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抑郁是掉进黑洞里拼命想爬出来,这个呢?更像是站在一片沙漠里,四面看着都挺平坦,可脚底下全是沙子,走一步陷半步,怎么都踩不到实地。
科学家说现在越来越多人这样了。数据被统计出来,超过五分之一的人活在“无精打采”里。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比例高得吓人。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我们这代人物质条件更好啊对不对?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当生活被算法塞满了,真实的体验反而被抽干了。
大脑里的奖励系统被搞乱套了。多巴胺不是消失了,是被透支了。刷十五秒短视频就有一个笑点,游戏通关奖励噼里啪啦砸过来,连外卖红包都要设计成转盘抽奖。结果呢?真实世界里浇花看云这种小事,根本刺激不动神经了。就像耳朵天天听重金属,突然给你放首小夜曲,耳朵说:啥?听不见。
还有个坏消息:身体背叛你可能是悄无声息的。熬夜熬多了,血清素分泌会被打乱;吃太多加工食品,肠子里的菌群乱成一锅粥。有个研究说高脂高糖饮食会让肠壁漏得像筛子,炎症因子直接钻进血液里。这时候你坐在夕阳下发呆想找点诗意,结果身体在默默发炎…这还怎么浪漫得起来?
认知偏差也是个陷阱。“我应该快乐”这个念头本身就能压死人。朋友圈里别人家孩子宠物度假照刷多了,脑子自动生成弹幕:看人家活得多带劲!然后你盯着自己晾在阳台的袜子发呆,心想我是不是废了…其实吧,快乐又不是KPI,完不成还要扣钱咋的?
环境像慢性毒药。写字楼空调永远开到能冻死企鹅,日光灯白惨惨照着人脸——人最理智的温度是25℃湿度60%,但格子间里只有键盘声和外卖味。去年我买了个仿日光台灯,工位马上变事故现场:领导路过欲言又止,同事问我是不是要孵鸡蛋。
找回快乐特别像…给生锈的齿轮上油。得从特别小的地方抠。有个实验让快乐缺失的人每天写成功日记,就记“今天地铁有座位”、“咖啡没洒身上”这种事。写着写着有人突然哭出来,说原来日子不是全黑的啊。身体比脑子好骗多了——当你把嘴角硬拎起来保持三十秒,大脑真的会蒙圈:咦?我笑了?那应该…有点高兴?
运动算是个偏方。慢跑时内啡肽咕嘟咕嘟冒泡,像给生锈的神经灌可乐。但别指望它当救世主。上周我顶着大太阳跑三公里,结果中暑在便利店门口,货架上关东煮的丸子对我翻白眼…
最玄学的是“主动找罪受”这招。怕社交就去广场背古诗,恐惧啥就故意碰点啥。我第一次在公园长椅上读诗集,声音抖得像触电。结果根本没人理我,大妈忙着拍抖音,小孩追着泡泡跑。那些预设的嘲笑目光,原来都是自己脑子里拍的恐怖片。
最近看到个新研究说,快乐可以被“设计”出来。不是打鸡血那种,是用心象交替训练:闭眼想最害怕的画面,马上切到洱海边看云的记忆。两个画面在脑子里打架,打着打着恐惧就虚化了…这招试过,胃绞痛时比念鸡汤管用。
说到底,长期快乐缺失像身体发出的警报。不是逼你立刻嗨起来,是提醒你:生活配方该换了。可能需要把手机锁柜子里半天,可能需要半夜煮碗面蹲阳台看月亮,也可能单纯是…允许自己当一阵子沙漠里的仙人掌。
对了,上周干死的薄荷居然从根那儿冒了新芽。原来有些枯槁下面,生命自己会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