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老陈约我喝酒。两杯下肚,他突然说:我想辞职,一天都熬不下去了。
我一点没惊讶。他35岁,在互联网公司做了八年程序员,头发少了一半,体检单上的异常项比工资条还长。他说每天打开电脑就想吐,开会时盯着ppt脑子里只有一行字,这破班我非上不可吗?
这话我太熟了。过去三年,找我咨询的35岁危机户能坐满一个小礼堂。打工打到心死,几乎是这个年纪的标配。
但有意思的是,真能跳出死循环的,反而是那群不想打工的人。
不想打工背后藏着的,其实是不想被榨干
老陈说他试过骑驴找马,结果猎头第一句就问:您这个年纪还写代码?他噎得说不出话。这感觉安晓辉最懂,就是那个转型成程序员职业规划师的前码农。他35岁创业失败重新求职时,朋友劝他:做管理往上走,做技术往下走,你回去写代码,别人会觉得你不行。
你看,我们的恐惧很少来自年龄本身,而是社会给35岁贴的标签:学习拼不过年轻人,体力扛不住996,性价比低到被算法一键优化。
就像王天夫教授在清华讲坛说的:35岁像一扇大门,标志着无数可能性正在关闭。
可我们明明才跑完职场马拉松的半程啊!
从被淘汰恐慌到自主权觉醒,我只做了一件事
张倩的故事特别戳心。她按父母意愿做了程序员,熬到30岁发现技术更新追不动,转行销售又拼不过年轻人。五年过去同学都当了主管,她卡在婚育年龄和职业迷茫中间,连简历都不知怎么写。
她哭着问我:是不是晚了?
我说:你不是能力报废,只是燃料加错了地方。
她眼睛突然亮了。后来我们翻了她的人生隐藏账本:大学辩论队长,帮朋友开的烘焙店设计过小程序,疫情期间还组织过社区团购。这些不务正业的技能,最终拼成她新事业的底牌,现在她是教小白用Excel做自媒体的培训师,时薪抵过去一天工资。
转型不是换个地方打工,而是把人生碎片拼成藏宝图
我见过太多人把第二职业当成职场救命稻草,结果跳进另一个火坑。有个在石油系统干了20年的大哥,非要转行搞旅游开发,聊了两小时才发现他连当地景点都没去过。这不是转型,是自虐。
真能破局的人,都懂得用旧船票搭新船:
· 安晓辉用十二年debug的经验帮程序员做职业规划,把技术人的焦虑变成解决方案。
· 上海那位儿科医生,把哄孩子的本事做成短视频科普号,代言母婴产品比工资赚得多。
· 连我楼下修车的大刘,都靠着拍一分钟诊断异响的短视频接到外地订单。
关键不是你会什么,而是哪些事让你忘了时间。老陈后来告诉我,他周末给儿子编的数学游戏小程序,被家长群疯传。现在他兼职做教育类APP原型设计,甲方追着他改方案,他却乐呵呵:比公司需求明确多了!
三条接地气的出路指南(亲测有效)
1、把人设当产品磨
别一上来就辞职!学学海淀妈妈们的精细化运营:每天抽两小时,把专业拆解成短平快的内容。我认识的前HR现在专教35岁+求职者写简历,第一条视频就吐槽自己被裁经历,当晚涨粉三千。她说:真实脆弱感,是中年人的超级杠杆。
2、让关系网成为活水
35岁最该盘活的不是存款,是人脉。但别群发广告!像程序员转型成功的安晓辉说的:直接走逻辑,用专业说服人。
那位做幼教转型的宝妈,就是在亲子活动时顺便聊起儿童心理知识,接到第一个培训邀约。
3、接受慢启动,但设置止损点
自由职业者安晓辉下午三点就要接女儿放学,我也规定自己周末不接咨询。
第二职业不是拼命,是重组生活。建议先设定:
? 实验期(3个月):每天2小时试水,收入为0也得做。
? 转型期(6个月):副业收入达工资1/3,砍掉消耗型娱乐。
? 切换期(12个月):副业稳定超主业,果断交辞职信。
最后想说…
上次见老陈,他递给我一张新名片,头衔印着教育产品顾问。我问他还怕年龄吗?他指手机里正蹦消息的家长群:现在他们嫌我太年轻,怕经验不足呢!
35岁像站在雾里的十字路口。往左是打工安全区,路灯亮却越走越窄;往右的野径起初昏暗,但走着走着,你会发现自己提着灯笼。
那些在职场耗尽的热情、被压抑的创意、为妥协让路的梦想,都会变成灯油。
真正的好出路,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是你用不想再忍的决心,和万一能成的冲动,一步步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