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甩不掉的“怪毛病”,可能是你心里住着个受伤的小孩

上周,小雅又来了。她瘫在咨询室的沙发上,眼神里的疲惫快溢出来了:“王医生,我明明换了新工作,环境也不错,可为什么还是天天失眠?像被什么东西追着跑……”

她眉头紧锁,那团阴影仿佛就在眼前。

小雅的困境我太熟悉了。她总在职场关系里莫名紧张,下意识觉得别人在议论她。直到我们慢慢回溯,她才迟疑地提起一件事:

小学时,她兴冲冲把考了98分的卷子带回家,父亲扫了一眼,指着扣分的地方冷冷说:“为什么不是满分?”

母亲在一旁沉默。那个瞬间,她像被扔进了冰窖,原来她的努力一文不值。

二十多年了,小雅自己都快忘了这事。可那个被否定的冰窟窿,早已在她心底凿穿了暗河,无声浸透了成年生活的每个角落。

那不是一段“过去的事”,那是她内心正在上演的恐怖片。当创伤未被真正看见,它不会消失,它会化作你脚下的影子,在每个相似的黑夜悄悄拉长。

小雅下意识在职场里“过度准备”,反复核对邮件生怕出错,会议发言前手心冒汗,她身体里那个8岁的小女孩,还在拼命试图考到100分,换取一点稀薄的安全感。未被安抚的伤痛,总在成年生活的角落刻下隐秘的记号。

创伤的阴影,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入侵现实。我的另一位来访者阿哲,高大沉稳,却有个奇怪的“毛病”:极度抗拒封闭空间的亲密拥抱。恋爱每每因此告吹。

直到一次深度放松中,他骤然蜷缩,感到窒息。画面闪回,幼时被醉酒父亲暴力锁进黑暗狭小的储物间,捶门哭喊无人应答。

成年后的大脑认为拥抱安全,可他身体里蜷缩的幼童,却把每一次靠近都听成上锁的咔哒声。

那些甩不掉的“怪毛病”,可能是你心里住着个受伤的小孩

你看,伤痕若被岁月匆忙掩埋,它便退回潜意识的暗房,自行冲洗出扭曲的底片。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情绪,莫名恐慌、无名怒火、突如其来的自我厌恶,往往是内心暗河汹涌的信号。

李医生那事我一直记得。他因顽固的背部剧痛求诊多年,片子拍了一沓,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疼痛在压力大时尤其肆虐。后来心理干预时,他提起童年:身为长子的他,被迫过早成为酗酒母亲的依靠和父亲暴怒的缓冲墙。小小的肩膀,硬扛着一个倾斜的家。

当他终于允许自己去“看见”那个背着沉重包袱、却无人支撑的小男孩,他的背痛竟奇迹般开始松动。原来,身体有时比大脑更忠诚,它牢牢记着你未能言说的苦,再替你默默承担。

人的心理有惊人的保护机制,会将太过痛苦的记忆隔离封存,直到我们有力量面对。但封存不等于消失,它们像未拆的炸弹,埋在生命必经的路旁。

那么,如何让阴影退散?疗愈的起点,仅仅是承认“我看见你了,那个痛是真的。”

小雅后来告诉我,她鼓起勇气对父母提起了那个98分的下午,声音都在抖。

母亲愣了好一会儿,眼眶渐渐红了:“我们那时不懂……只觉得严点是为你好。”

父亲沉默了很久,终于说:“闺女,是爸错了。你很棒。”

这句话小雅等了二十多年。她终于不再是那个趴在书桌前、攥着笔绝望哭泣的小女孩了。成年后的和解未必发生在现实,真正的和解在你终于能拥抱那个被遗弃在记忆角落里的自己。

阿哲开始尝试在安全的环境里练习短时间的拥抱。第一次,他全身绷得像石头,呼吸急促。但辅导师的引导下,他慢慢放松下来,那个黑暗储物间的幻象,渐渐淡去。

他说:“原来拥抱的温度……是暖的。”

旧伤不会凭空蒸发,但当你打开心门,新的体验终将覆盖恐惧。

疗愈不意味遗忘,而是让创伤不再主宰当下。李医生依然记得童年的沉重,但他学会了给内心的小男孩“放个假”,定期卸下肩头无形的担子。他的背痛早已消失。当暗影被你凝视和理解,它便失去了在阳光下肆意蔓延的魔力。

如果你总在某些情境下莫名心慌、暴怒或低落,别急着评判自己“脆弱”“敏感”。停下来,像侦探一样好奇:这强烈的情绪背后,可能藏着哪个受伤的、未被倾听的自己?

看见即是光。光所触及之处,暗影终会退让,那正是疗愈悄然生长的角落。

我们无法修改过去的剧本,但可以选择如何拥抱那个被留在暴风雨中的自己。

每一次温柔的凝视,都是在改写阴影的结局。

伤痕不会消失,却可成为你解读生命韧性的纹路。当你决定成为自己的光,最深的暗影亦会臣服于此刻的温度。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597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