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配?成功的人都从这3点开始,非常有效

工作能力很强,老板也认可,但面对晋升机会时内心有个声音却说:“别人比我更合适”。穿着得体,走进聚会却总觉得所有人都在审视自己的不足?

没错,这种如影随形的不配感,就是骨子里的自卑在作祟。

自卑不是你的错,但困在里面,你会错过太多。

我认识一个姑娘小雅,她在市中心开了间很棒的独立咖啡馆。咖啡豆精心挑选,手艺一流,环境也特别温馨。可每次我去,总发现她躲在吧台后面埋头做事,很少主动和客人聊天。熟了以后她才吐露心声:“你知道吗?每次推荐豆子,我都怕别人觉得我懂太少;连给咖啡拉个花,手都会抖,老觉得客人下一秒就会嫌弃。”

她觉得自己学历不高,就是个“卖咖啡的”,那些衣着光鲜、谈论着艺术和投资的客人,让她莫名紧张。小雅就是被自己内心那个“我不够好”的声音困住了,像被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子罩着,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怎么也融不进去。

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配?成功的人都从这3点开始,非常有效

别怕,这罩子,我们能打破。

第一招:用小成功,堵住“我不行”的嘴

骨子里的自卑像个复读机,整天在你耳边唠叨“你不行”“你不够好”。想让它闭嘴?光在心里喊“我能行”没用,得拿出点真东西砸它脸上,那就是你实实在在做成的小事。

所谓“小成功”,就是那些你踮踮脚、伸伸手就能碰到的小目标。别一上来就想着“我要年薪百万”“我要成为行业第一”,这种大目标只会吓退你自己。从小处着手,积沙成塔。

有个朋友,当年就是靠着这一招,硬生生把自己从“社交恐惧”的泥潭里拔了出来。他害怕人群,害怕开口说话。怎么破?他给自己定了个“微小”到近乎可笑的任务:每天主动和一个人进行眼神接触,并附带一个真诚的微笑。

第一天,他在便利店里对着收银员练习,紧张得手心全是汗,笑容僵硬得像石头。可当他看到对方回以一个温和的微笑时,那种“我做到了”的感觉,虽然微弱,却真实地击中了他。第二天,他尝试对一个等公交的陌生人点头微笑……一天天过去,这小小的动作变得越来越自然。几个月后,他竟然能在部门会议上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自卑感害怕证据。

你每完成一件小事,无论多微小,都是在自己的成就清单上添加一条无法辩驳的证据。今天主动发言了一次,明天完成了一个拖延很久的小任务,后天学会了一个新技能的小步骤……这些证据积累起来,那个“我不行”的复读机自然会慢慢失声。

第二招:撕掉你的“负面滤镜”,看见真实的自己

自卑的人看自己,就像戴上了一副特制的“负面滤镜”。优点自动缩小、忽略;缺点却被无限放大、反复咀嚼。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随意的眼神,都能被解读成对自己的否定。而真正客观的反馈?对不起,滤镜自动屏蔽了。

打破这层顽固滤镜,需要点“外力”。

我认识一位才华横溢的插画师小琳。她的作品灵气十足,线条和色彩都很有个人风格。可她却长期陷在“画得不够好”“风格太小众没人喜欢”的自我怀疑里。每次接到稿费,她都觉得是客户“可怜”她,而不是认可她的价值。

后来,她的编辑实在看不下去了,做了一件事:在小琳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收集了过去半年里所有客户和合作方对她作品的评价留言和邮件反馈。

当编辑把厚厚一叠打印稿交给小琳时,她惊呆了。里面充满了诸如“你的配色太有灵魂了”“正是我们想要的独特风格”“下次项目一定要继续合作”等等热情洋溢的称赞。

小琳捧着那叠纸,手都在抖:“这些……真的是说我的吗?”

她一直以为的“小众”“不够好”,在别人眼里恰恰是“独特”和“有价值”。那个瞬间,她戴了很久的负面滤镜,“咔嚓”一声,裂开了一道缝。

看清自己,有时候需要借助他人的眼睛。

找个你信任的朋友、导师或同事,请他们坦率(但温和)地告诉你,在他们眼中,你有哪些优点和长处?你做过哪些让他们印象深刻、觉得你“挺厉害”的事情?然后,像小琳那样,把这些“外界证据”好好记录下来。每当自卑感再次袭来,就拿出来看一看,对抗那个扭曲的自我认知。

第三招:找到你的“安全基地”,让能量流动起来

骨子里的自卑,常常让人感到孤立无援,觉得自己是座孤岛。但人,终究是活在关系里的。滋养你的关系,本身就是对抗自卑的强大力量。

我见过一个程序员小凯,技术过硬,但极其内向寡言,总觉得自己不善交际,在公司像个隐形人。直到他无意间加入了一个线上的开源技术爱好者小社群。那里面的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技术热情,讨论问题时专注纯粹,没有办公室政治的弯弯绕绕。

在这个小社群里,小凯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安全。他尝试着分享自己的代码片段,解答别人的疑问,甚至偶尔开个技术小玩笑。让他惊讶的是,大家都很认真地对待他的分享,真诚地给予反馈和感谢。他在这个安全的小环境里,一次次地体验到“我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我的存在是被看见和被需要的”。

这个线上社群,成了小凯心理上的“安全基地”。

在这里获得的正向能量和信心,开始一点点渗透进他的日常工作。他依然不算健谈,但敢于在项目讨论时清晰地表达技术观点了,和同事沟通也自然了许多。他找到了一个能让他喘息、充电、确认自我价值的地方。

寻找或者打造你的“安全基地”。

它可能是一个有共同兴趣的小组(读书会、运动俱乐部、手作工坊),一个能互相理解支持的闺蜜/兄弟小圈子,甚至是一位能给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长辈或导师。在这个基地里,你可以放心地做自己,不必担心被评判,你的声音会被倾听,你的价值会被看见。这种持续的、安全的关系滋养,能从根本上松动自卑的根基。

走出玻璃罩

自卑感像一层顽固的油渍,附着在心底,一次次擦洗似乎只能让它更明显。但真相是,自卑的反面不是自信,而是行动。每一次微小的尝试都在擦掉一点锈迹,每一次外界的反馈都在撬动滤镜的裂痕,每一次真诚的连接都在加固内心的根基。

这世上没有人天生完美,那些所谓的成功者,无非是找到了面对自卑的方式。骨子里的声音不会一夜消失,但当你开始用行动填满“我不行”的空白,用他人的眼光校正扭曲的自我认知,用安全的关系滋养干涸的内心,自卑的牢笼便不再坚不可摧。

玻璃罩很厚,但阳光终会透进来。你的价值,从不因自卑而减损半分。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660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