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感冒”变成了“情绪骨折”,我该推开医院哪扇门?

那天早上醒来,感觉特别沉。不是没睡醒那种迷糊,是心里头像压了块湿透的旧棉被,又重又凉。起床刷牙,镜子里那张脸,自己看了都觉得陌生。上班路上,阳光晃眼,人群拥挤,喇叭声刺耳,心里头那股无名火蹭蹭往上冒,差点对着路边的垃圾桶踹一脚。晚上躺床上,明明累得骨头散架,脑子却像个坏掉的收音机,滋滋啦啦响个不停,全是白天的糟心事和没影儿的担忧。

这种状态,断断续续缠了我快两个月,做什么都提不起劲,连平时最喜欢的游戏都懒得打开。我知道,这绝不是喝碗鸡汤、听两句安慰就能过去的“心情不好”了。它像个顽固的病灶,我隐约觉得,该去医院了。

心情不好去医院看哪个科?这个念头第一次清晰无比地跳了出来。

过去总以为情绪低落只是矫情,熬一熬就过去了。后来才明白,这和感冒发烧没区别。普通的情绪波动,像一阵风,吹过就散了。但如果你发现这种低落、烦躁、空虚或者焦虑像生了根,至少持续两周以上,并且开始严重干扰你的生活,比如没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不想见人,连最简单的家务都成了负担,或者总是莫名其妙身体这里痛那里不舒服(医生管这叫躯体化症状),睡眠变得一团糟,胃口也全变了,甚至开始有活着真没意思这种念头一闪而过,那这就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了。这很可能是情绪真的病了,就像感冒可能发展成肺炎一样。

这时候,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解读和处理。

当“情绪感冒”变成了“情绪骨折”,我该推开医院哪扇门?

医院那么大,科室那么多,挂号该点哪个?第一次去,我站在医院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前,看着密密麻麻的科室名称,也懵了。神经内科?听起来像是管脑子结构的。心内科?心脏不舒服才去吧?消化内科?好像也不对劲。普通内科?感觉太笼统了。后来才知道,专门处理这类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科室,通常叫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很多医院把这两个名字合二为一,叫精神心理科。也有叫临床心理科的。名字略有不同,但核心都一样:就是帮你看情绪和心理上的不舒服。

第一次走进精神心理科的诊室,说实话,有点紧张,还有点莫名的羞耻感。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女大夫,带着副眼镜,说话温温和和的。她没有一上来就问“你哪里想不开”,而是像闲聊一样:“最近感觉怎么样?哪里觉得特别难受吗?”

我磕磕巴巴地把这两个月的感觉说了出来:持续的沉重感,动不动就烦躁,失眠,对什么都失去兴趣,身体也总觉得疲惫乏力,肩膀后背总隐隐作痛。

医生听得很仔细,中间偶尔插话问几个细节,比如:

“这种提不起劲的感觉,有没有影响到你上班?”

“睡眠是睡不着,还是醒得早?”

“有没有过心慌、手抖或者突然很紧张害怕的时候?”

“那种‘活着没意思’的念头,是想想就过了,还是真的琢磨过怎么实施?”

她也问了我过去的身体情况、家里有没有人有过类似的问题。

问诊之后,医生给我开了几个检查单子。一个是抽血化验,查查甲状腺功能(甲亢或甲减都会让人情绪大变)、肝肾功能、还有基本的血常规和电解质,主要是排除一下是不是身体其他地方的毛病(比如贫血、电解质紊乱)引起了类似情绪问题的症状。还做了一个心电图,看看心脏的基础情况。她解释说,身体和情绪是连着的,身体病了会影响情绪,情绪长期不好也会拖垮身体,所以排查一下更放心。

等检查结果的时候,我又被带去做了一些心理量表评估。就是在电脑上或者纸质的问卷上回答问题。问题很多,有些问最近两周的心情频率,是“很少”、“有时”还是“经常”感到低落或紧张;有些问睡眠、食欲、精力状况;还有些会问有没有轻生的想法以及具体的程度。这些量表就像一把把尺子,能量化地帮医生判断情绪问题的严重程度,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检查结果陆陆续续出来。我的血项和心电图基本正常,甲状腺功能也OK。但心理量表的结果不太好,显示存在明显的中度抑郁症状,伴有焦虑。医生拿着结果跟我详细分析: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和伴随的焦虑紧张上,睡眠障碍也很明显。结合时间已经超过两个月,而且明显影响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社会功能受损),她给出了明确的诊断:中度抑郁发作伴随焦虑状态。

治疗方案是综合的。医生首先建议我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她解释,这就像给生锈的思维和情感模式做康复训练,帮我学会识别那些让我陷入负面情绪漩涡的自动想法,掌握更健康的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技巧。我们商量后选择了认知行为疗法(CBT),每周一次。同时,考虑到我的症状程度和持续时间,她也建议我服用抗抑郁药物。她特别强调,这类药物不是快乐丸,它们的作用是慢慢调整大脑里那些失衡的神经递质(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相当于给生病的情绪系统搭个支架,帮助它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起效需要时间,通常要2-4周,一定要按医嘱规律吃,不能自己随便停。

医生也提醒我,心理咨询师和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是有区别的。心理咨询师主要提供谈话咨询,处理一般的心理困扰、发展性问题或者轻度的情绪问题。但如果像我的情况,达到了抑郁症、焦虑症这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特别是伴随明显的躯体症状、功能受损甚至安全风险时,就必须由医院的精神科医师来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包括开药)。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轻度问题可以找靠谱的咨询师聊聊,但中重度的情况,尤其需要药物治疗时,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是更合适、更专业的选择。

走出诊室,心里那块一直压着的巨石,好像松动了一点点。知道了问题是什么,知道了去哪里寻求帮助,知道了该怎么做,茫然无措的感觉被一种有路可走的踏实感取代了。虽然知道前面还有治疗的路要走,情绪可能还会反复,但至少不再是独自在黑暗里摸索。

那次就诊经历让我明白,情绪生病了,不是脆弱,更不是羞耻。它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身体(包括我们的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当心情不好的程度深了、时间长了,严重干扰了生活,勇敢地走进医院,找到精神心理科这扇门,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开始。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是帮助我们走出情绪泥沼最坚实的拐杖。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72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