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最近常琢磨这事儿。明明上次和老王争论“奶茶到底该不该加珍珠”的时候,我都看见手机推送的科学文章说珍珠难消化了,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硬是扯什么“传统工艺有文化价值”……回家路上才一拍大腿:这不有病吗? 死撑着不认错的毛病,好像从学生时代抄同桌作业还嘴硬就开始了。
其实心理学里管这叫认知失调。简单说就是当你发现自个儿行为跟自我认知打架的时候——比如你觉得自己挺善良,结果外卖迟到两分钟就给人差评——那种嗓子眼儿发毛的感觉就冒出来了。大脑最恨矛盾,真的。它宁可编故事也要把裂缝糊上。就像我那个朋友,烟盒上“吸烟致癌”的字比指甲盖还大,人家偏念叨“焦虑伤身更可怕”,说完深吸一口……咳,这借口您听着耳熟不?
科学家费斯廷格老早看透了这套。1950年代他观察一群信徒,预言地球灭亡失败后,信徒非但没崩溃,反而更狂热地相信“外星人饶恕了地球”。失败?不存在的,逻辑扭成麻花也得护住“我对”的盾牌。后来实验室里更绝,让人做无聊绕线活儿,再骗别人说这活儿有趣。结果报酬越少的人,越违心夸得起劲——为啥?拿钱少的没法用“我为钱撒谎”说服自己,干脆自我洗脑“这活儿真有意思”。看到这儿我后背发凉,敢情我们讨价还价的不是真相,是自我尊严的折扣率啊。
更绝的是大脑的配套操作:确认偏误上场了。它像台自动过滤器,专拣支持自己的证据。炒股亏了?只记得那次赚了顿火锅钱的“神操作”;恋爱遇渣?坚信“下次能改造他”。有实验让人评估性格,结果大家拼命提问能验证自己第一印象的问题。你看,连好奇心都带偏见。
说到这儿得提提米尔格拉姆那著名实验。普通人被白大褂指挥着给别人通电刑(假的),65%一路加到致死量标签“XXX”档位。演员在隔壁惨叫捶墙呢,受试者手心冒汗嘴唇哆嗦——可权威一说“请继续”,手指头又按下去了。服从掩盖了认知裂缝,直到罪恶感被“我只是听命行事”合理化。想想上次跟风骂网红翻车事件,是不是……咳。
当然了我们还有终极武器: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投射”——自己拖延症晚期,却天天骂同事效率低;或者“反向形成”——暗恋人家偏要揪她辫子(小学生剧本了喂)。
最典型是“否认”,就像查出脂肪肝还撸串的某位(不是我),嘟囔“体检报告肯定印错了”。这玩意儿原始得像恐龙脑回路,但好用啊!
不过说真的……天天给自己逻辑美颜不累吗?上周我坚定认为狗比猫忠诚,结果自家金毛把沙发啃出海绵,邻居的猫叼了死老鼠放我门口——像是上供?那一刻认知塌方的灰尘呛得我直咳嗽。
怎么破局呢?笨办法是主动找“不舒服的证据”。
就像程序员专测系统崩溃点似的,故意点开反对自己观点的文章。心理学家说这叫“认知重构”,听着高级,其实就是训练大脑耐受矛盾的能力。还有个损招——把自己观点用外星人语调念出来,荒诞感会冲淡防御心(亲测念到一半笑场了)。
说到底,认错需要的不是聪明,是勇气余额。就像那个韩国姑娘,发现未婚夫乱给外卖差评果断分手——表面为正义,实则避免了未来为伴侣认知失调买单的悲剧。
下次想吼“你懂个屁”前,不如摸摸鼻子:“等下…我是不是又在保护那点可怜的正确感了?”、“等等,我闻到厨房有焦味……天啊我的煎饺!”
咳,总之啊,大脑这货一边护短一边坑你。但觉察到它在玩“自我正当化”游戏时,墙就开始松动了。
毕竟比起当个完美的神,还是当个会认错、能成长的人——更划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