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最近我盯着天花板发呆的次数有点吓人。刷牙的时候在想今天要干嘛,结果牙膏挤了三次才反应过来。地铁上刷手机,手指划得飞快但眼睛根本没聚焦。晚上躺下去脑子里嗡嗡响,好像忙了一天,又好像……啥也没留下。
这种状态吧,朋友说叫“空心病”。听着玄乎,其实就是心里空落落的。明明吃饱穿暖,也不缺啥,可就是看啥都蒙了一层灰。以前爱打游戏现在嫌累,想约人出门又嫌麻烦,连追剧都要二倍速拖着看——没耐心,真的没耐心。
后来我翻资料才知道,人觉得无聊分两种。一种是外部的:比如工作重复得像流水线,或者被迫做压根不想做的事(领导临时塞的垃圾活儿谁懂啊)。还有一种是内部的:注意力散得像蒲公英,明明想看书却连三行字都啃不动;或者身体累得只想瘫着,心却焦得像煎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人容易掉进两个坑。要么拼命找刺激,熬夜刷短视频,奶茶一杯接一杯,结果更空虚。要么彻底摆烂,躺床上数羊到天亮……然后第二天更累。
其实吧,无聊是个警报器。心理学研究说,它喊的是“快给我点有意义的东西!”
但“意义”这玩意儿太虚了,对吧?我试过抄名人名言贴墙上,什么“活出精彩”、“热爱生活”,结果越看越像讽刺漫画。
后来我开始玩个笨游戏。每天睡前问自己:今天有哪件事让眼皮抬了一下?
不求多伟大,甚至不用高兴。比如周二发现常去的面馆老板换了酱油,汤底鲜了好多;周四暴雨堵车,却听见隔壁车在放2000年的粤语老歌……
这些碎片像捡玻璃珠,单看普通,攒一礼拜居然能串条手链。
对抗无聊还得靠“动手”。不是打螺丝那种动手——是让身体比脑子先动。我有个绝招:专门找“可做可不做”的事下手。像给多肉换盆,整理手机相册,甚至拆了风扇洗扇叶。做着做着会发现,手指沾土的时候脑子反而静了。那些“好没意思啊”的弹幕暂停了十分钟。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心流”这个词。听着高端,其实就是找到能力和挑战的平衡点。我以前觉得必须干大事才行,后来发现切菜时琢磨怎么能把黄瓜片切得透光,也算!关键是你得主动加码。被动完成任务像被拖着走,自己加的戏才香。
培养兴趣像种蘑菇——阴暗潮湿憋几天才能冒头。千万别信“一见钟情”,我试过跟风买油画棒,涂三笔就弃了。真正留下来的爱好往往……
开头很挫。比如练吉他,前两周手指肿得像萝卜,和弦按出嘤嘤声。直到某天突然弹出《天空之城》前奏,鸡皮疙瘩嗖地窜起来。
对了对了,把大目标剁成肉末超重要!年初我热血沸腾要写小说,对着空白文档抑郁了。后来改成“每天往文档里扔50个字”,垃圾话也行。现在居然攒出两章半,虽然写得像烂番茄。
关于社交有个血泪教训:别硬挤圈子。有阵子强迫自己参加读书会,结果全程尬笑脚抠别墅。后来在豆瓣小组聊养鱼,遇见几个换水草的同好,反而聊到凌晨。人需要的是同频振动,不是人形背景板。
最后分享个邪门方法——主动无聊。
设定十分钟,不碰手机不做事,纯发呆。前五分钟焦虑得像有蚂蚁爬,后五分钟居然开始数窗外的鸟叫。这法子像给大脑清缓存,重启后发现刷马桶都带劲。
现在的我还是会无聊。但知道了,灰蒙蒙的天不是永远。手里抓着那些玻璃珠——心流瞬间、兴趣碎片、同频的人声——就等乌云裂条缝,光马上泼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