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整个人像被抽了筋似的瘫在沙发上。手机刷了半天,其实啥也没看进去,就是不想动。你知道那种感觉吗?明明啥也没干,但就是累,累得连呼吸都嫌麻烦。然后吧,脑子里就开始跑火车了:
“今天汇报又卡壳了,同事肯定觉得我特蠢”
“这点小事都搞不定,难怪没人喜欢你”
“三十岁了还这样,废了废了”
……停不下来啊,真的停不下来。
咱们小时候哪懂这些啊。但有些话听多了,它就长在肉里了。像小叶——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她爸妈从小念叨她”不开窍””比不过别人家的”,连吃个饭掉米粒都能被说”蠢得像猪”。现在她工作其实挺体面的,可只要犯个小错,脑子里立刻蹦出她爸那副恨铁不成钢的脸。她说像被人按进水里,喘不上气。那些难听话早被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了,你逃都没地方逃。
这种厌恶吧,还特别会伪装。表面上看,你可能就是个”要求高””认真”,背地里呢?道歉成了条件反射,别人皱眉你就觉得是自己搞砸的,夸你都觉得是客套。有个比喻说得太准了——羞耻感像块冰毯子,把其他情绪全冻住了。伤心?不许哭,太软弱;害怕?更得藏好,露怯就完蛋。最后只剩下愤怒,冲着自己开火最安全,毕竟攻击自己总比被外界攻击强,对吧?
社会比较?哈,那简直是自我虐待的加速器。朋友圈刷一圈,别人的升职、度假、恩爱九宫格,啪叽往你心里扔炸弹。研究也说了,人为了感觉”我在进步”,会下意识贬低过去的自己。比如你翻去年照片:”天哪这穿搭太土了”,其实未必真土,但你得证明”现在更好”才能喘口气。更狠的是跟别人比——”同事PPT排版都比我精致,我果然垃圾”。
这种时候啊,下行比较成了止痛药,吃多了却更虚。
外化这招也挺常见。就是把问题全推给外界,好像自己纯属倒霉。项目搞砸了?客户太刁难!关系破裂了?对方不识货!跟朋友吐槽时特别爽,可深夜躺床上呢?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啊。那种”我又搞砸了”的羞耻感噌噌冒,压都压不住。心理学管这个叫”超我外化”,简单说就是你内心有个法官,老觉得别人要审判你,其实是你自己举着榔头。
打破这个死循环,得先承认”我在讨厌自己”。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像扒层皮。为啥?因为承认本身就会触发羞耻感——”讨厌自己太矫情了吧”。但你知道吗?反社会人格才没有羞耻心呢,正常人都会痛。
试着在负面念头冒出来时,轻轻”哦”一声就行:”哦,那个’我没用’的广播又开始了。”
别跟它辩论,你一争辩它就赢了。
关键一步是去找源头。情绪日记有点土但真有用。比如周一被领导看了一眼就心慌半天,记下来:触发点(领导眼神)——身体反应(手心出汗)——内心台词(”他对我失望了”)。写多了就发现套路了,那些”自我攻击”几乎都是小时候听腻的台词重播。
真实的世界是被允许脆弱的。两个人能亲密,不是因为你完美,而是你敢把坑坑洼洼露出来。这话我也在学,挺难的。但记得有次我哽咽着说”我好像永远学不会爱自己”,朋友回:”没关系,我借你点我的。”
那一刻光透了进来。
和自己和解像爬坡。走三步退两步,但总归在高处去。那个”再试一次”的本子,得一直摊开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