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夸我‘听话懂事’,却不知道我偷偷学会了敷衍

早上六点半,闹钟第三次响了。我一把摁掉,脑子里嗡嗡的。今天要交三份报告,开两个跨部门会议,还得给甲方爸爸改第八版方案。刷牙的时候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皮耷拉着,嘴角往下撇,像条被腌过的黄瓜。突然就想起我妈那句话:“职场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我不想忍了。 我是说,以前我可不是这样的。刚工作那会儿,热血沸腾啊。领导说“年轻人多锻炼”,我就主动加班;同事说“帮忙盯一下呗”,我连他们的KPI都一起扛了。结果呢?年底评优没我,甩锅名单倒有我名字。那天我蹲在消防通道吃凉透的盒饭,手机屏幕亮着,我妈的微信弹出来:“凡事让着点,吃亏是福。” 福?福个**。

后来我就变了。变得特别会“敷衍”。领导在群里发鸡汤小作文,同事们都排队点赞,我慢悠悠打一句“收到,感谢领导分享!”——其实根本没点开看。客户半夜提新需求,我回“好的,我们尽快评估”,转头定个早八的闹钟,接着睡。我妈电话里唠叨相亲,我嗯嗯啊啊应着,手机搁桌上刷短视频。

敷衍不是躺平,是给真实想法砌堵墙

以前我总以为“主体性”是个特高级的词,得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反抗才行。后来发现,建立自我的第一步,居然是学会面无表情地打太极。社会学管这叫“主体间性”,说人和人互动得有“关系交点”。可没人告诉你,交点多了,就把自己压成纸片了。

上周开需求会,产品经理唾沫横飞讲了半小时“颠覆式创新”。我盯着他PPT里五颜六色的流程图,突然走神想到昨晚没通关的游戏。等他问“技术实现没问题吧?”,我条件反射般点头:“我们先做技术预研”——其实连需求文档都没看。

散会后实习生偷偷问我:“姐,这需求根本不合理,你为啥答应啊?”

我冲他眨眨眼:“我说‘预研’,又没说‘能做’。”

敷衍是成年人的安全气囊

心理学有个说法叫“不接招”。人家把矛盾砸过来,你不硬扛,侧身让过去。就像我姑天天微信转发《吃这十种食物会致癌!》,我回个“谢谢姑姑关心”,扭头继续啃辣条。表面顺从得像棉花,内里其实绷着一根钢索——钢索那头拴着的,是我舍不得贱卖的时间和情绪

他们夸我‘听话懂事’,却不知道我偷偷学会了敷衍

真的,时间,情绪。现在谁不知道时间金贵啊?可情绪更耗人。有回我通宵改方案,第二天听到领导轻飘飘一句“还是用第一版吧”,差点把键盘砸了。后来学乖了,再遇到反复无常的需求,我就说“好的,不过同步下,排期可能延后哦”。这话像团湿棉花,砸回去没声响,但能呛得对方闭嘴。

敷衍的本质是划定边界

德国批判心理学提过“主体行动能力”,说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提线木偶。可现实是,你老板、你爹妈、你房贷银行,都攥着线头呢。全扯断?那得摔得鼻青脸肿。敷衍是偷偷把别人的线头系松一点,让自己能喘口气,转个身

昨天我妈又视频查岗:“最近和那公务员处咋样?”

我正改BUG改到头晕,脱口就是一句:“处着呢,他夸我性格好。”——其实早互删微信了。

屏幕那边我妈笑成一朵花:“这就对啦!女孩子要懂事……”

我跟着笑,手指却把手机音量键按到最低。她的声音变成模糊的背景音,我盯着窗外一只撞玻璃的麻雀,心想:它是不是也在敷衍这栋楼?

但敷衍有毒

用多了会麻。有段时间我敷衍成精,连自己都骗。健身打卡P图发朋友圈,半夜偷吃泡面;工作报告写“深度思考”,实际复制知乎高赞答案。

直到闺蜜戳穿我:“你现在说话像AI生成似的,滴水不漏,毫无人味儿。”

真正的敷衍要带刺

不是当软柿子,是当个包着海绵的钉子。同事又想甩锅?我说“行啊,不过我也忙,流程得麻烦你亲自跟一下咯”——把“不想干”包装成“怕耽误事”。领导画大饼?我接茬“太期待了!正好借这机会申请资源支持呗”——把“不信”转化成“要条件”。这招叫把对方的球裹上自己的需求踢回去,表面乖巧,暗地过招。

所以啊,建立主体性从敷衍开始,但不止于敷衍

它像学游泳时抱的那块浮板。先靠它飘着,别沉下去;等喘匀气了,再慢慢试探水的深浅,最后扔掉板子自己游。什么时候该敷衍?当你感觉呼吸不畅、脚步发沉的时候。当你发现微笑的嘴角在发抖,点赞的手指在发冷的时候

昨天我收到甲方的“终极版”修改意见。盯着满屏批注看了三秒,我敲下一行字:“您的建议非常有价值!为保证效果,建议专项会议深入讨论细节哦。”

发完这条消息,我关掉电脑,穿上跑鞋冲下楼。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好长,跑起来的时候,听见风在耳朵里呼呼地笑。

敷衍是给自己开的一扇逃生窗。跳出去,才知道天地原来没那么窄。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556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