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次去学国画,碰到一个阿姨,看上去应该是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她听说我是一名新手咨询师,就和我攀谈起来。
她说,“我觉得心理咨询没什么用,还不如中医有用呢。”。这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毕竟我也不止一次地听过这话了。我就邀请阿姨给我讲述了她的心理咨询经历。我把阿姨的经历总结如下:
前几年我心情不好,人家建议说可以去做心理咨询。我就去了。是一个机构,我去了我先找了个几百的,但是那个咨询师吧,她就是老听我说,我做了那么七八次吧,觉得没什么用。于是我就换了个贵的,资深的,我记得一次一千多呢。但是这个贵的吧,我觉得她说话我不喜欢,感觉她在教育我一样,还不如我原来那个。于是我又找到原来那个咨询师,一共做了十几次吧。花了不少钱,反正我觉得没啥用。最后我去找了个老中医,吃了几副药,(心情)就好了。没事了。
我知道谈论”心理咨询有没有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面写头可太多了。我试着从非常简单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思考一: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是消费者吗?
一、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
是消费者。
故事中的阿姨付费购买了服务,花了钱(的确也不便宜),花了时间,但是没有起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心情变好),作为消费者得出”没用“的结论很正常。
二、从心理咨询的专业视角看。
是参与者,合作者,要和咨询师双向互动,绝不仅仅是单方面“享受服务”。
我们经常说,心理咨询是关于改变的。那么这个改变是谁改变?
显然是来访者改变。那么改变容易吗?我们都知道改变不容易。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通常,来访者走进咨询师肯定是没打算改变自己的。最初的最初,他更多的就像那位阿姨一样,想要消除痛苦,心情变好。
我们心理咨询师肯定也不是神经病,想着说要改变来访者。那么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段话献上:“心理治疗基本上是一个哀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富有同情心的治疗师帮助患者面对痛苦的现实。在前面的阶段,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问题责任不在他!在后面的阶段,患者开始认识到:尽管他们问题的责任不在他,却只有他才能使问题有所改变!这种对痛苦现实的不断认识包括放弃和哀伤他们所有的幻想。如认为有一些无所不能的好客体(可能是治疗师)将会帮他们解决问题。在最理想的发展中,我们直面生活的不公,开始学会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PS:这段话出自我超喜欢的一本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我给很多很多人推荐过。单从阅读这本书,就能感受到极大的被治愈。
思考二:那么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里?
有一些痛苦,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没事了。
有一些痛苦,找朋友家人倾诉一下,也没事了。
有一些痛苦,真的是似乎反反复复,如影随形,总是时而不是的跳出来。你意识到了,不想再痛苦了。
那么你当然可以先尝试一些不仅限于“一对一50分钟固定时间”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疗愈形式(注意我的用词。毕竟,咨询和疗愈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功能多少有一些重合的部分)。
那这选择就多了去了。
你去参加一个O卡活动,
你去参加一个什么人际互动的团体活动,
你去参加一次心理剧,
你去参加什么探寻你的潜意识的活动,
你去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工作坊,
你去山里正念修行了两天,
你参加了一个什么搞钱的和心理沾边的活动……
这些都是蛮好的尝试。
恭喜你,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和感受,你想要去理解自己。
或许通过这些,你可能就能获得足够的自我理解,帮你应付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所以,我会总结说,当你开始接触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咨询),那就是你开始关心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时候。
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最终的最终,可能就是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发生了什么,你内心总有一片地方能抚慰你,那就够了。
思考三:如果你终于决定做“一对一50分钟固定时间”的心理咨询。
那么你可能需要:
一、找到一个相对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这不容易)。
二、预期会花费一些时间,以及一些钱(心理要有点预算和估计)。
三、你最好是比较相信心理咨询是有效的。
四、你最好能和咨询师较为坦诚的沟通你的感受,(当然这很难。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沟通你的想法,疑惑或者困惑,这些会相对容易一些。
五、记住,咨询师不是魔法师。
六、我总结出来的比较靠谱的一个办法是:你身边有人是真懂这个,至少经历过这个,觉得自己从中受益了。那么你就可以多问问了解一些。
七、的确是,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咨询这个过程,本身是有很大的疗愈作用。那么那些联系我想要了解如何考研的读者,你们是什么动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