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碰书本就炸毛?这五根刺扎在心上,父母再不拔就晚了

李姐坐在我对面,眼圈红得像熬了通宵。茶杯被她无意识地转了一圈又一圈,水洒出来都没察觉。“王老师,我真没法子了。浩浩现在一提上学就摔门,昨天把书包直接从阳台扔下去了…”

她声音抖得厉害,“才小学五年级啊,这以后可怎么办?”

我递了张纸巾过去,没急着说话。这些年咨询室里,像浩浩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不是懒,不是坏,是心里那根弦,真的快断了。孩子厌学拒学,背后往往藏着五把钝刀子,一刀刀磨着孩子的心气。父母若是看不见,吼得再大声,也只是把孩子往更深的角落里推。

第一把刀:那座叫“作业”的大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你见过浩浩的课表吗?密密麻麻,从早到晚。放学回来,书包一放,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被催着写作业。语文抄写、数学卷子、英语打卡…写到晚上九点、十点是常态。周末?兴趣班无缝衔接,唯一休息的那半天,还得用来补上周没写完的练习册。

浩浩有次偷偷跟我说:“王老师,我觉得我像一头拉磨的驴,蒙着眼睛,只知道一圈一圈走,永远走不到头。”

他眼神里的疲惫,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大脑像被塞满的垃圾桶,塞不进任何新东西了。这种窒息感,哪里是“加油”两个字能解决的?孩子不是机器,需要留白,需要发呆,需要一点能自由呼吸的缝隙。当学习变成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苦役,逃跑,就成了本能。

第二把刀:人群里的孤独,比一个人待着更冷。

别以为孩子小,就不懂人情冷暖。学校,就是他们的小社会。有的孩子像小雅,天生内向敏感,课间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看书,同学间的嬉笑打闹像隔着玻璃窗。她想融入,却不知道如何开口,笨拙的示好有时换来的是嘲笑。久而久之,学校对她来说,成了一个充满不安的孤岛。

还有一种痛,叫“被排斥”。像上初中的小伟,因为体型偏胖,成了几个调皮男生取乐的靶子。外号满天飞,文具被藏起来,体育课分组永远没人要他。他试过告诉老师,老师批评了那几个男生,结果换来的是更隐蔽的孤立。他妈妈说,有天发现他躲在厕所隔间吃午饭,因为“食堂里坐着,别人嫌我占地方”。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羞耻,让走进校门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当学校意味着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自然会选择抗拒。

孩子一碰书本就炸毛?这五根刺扎在心上,父母再不拔就晚了

第三把刀:家里的火药味,比考卷上的红叉更刺眼。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家里的气氛,就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小涵的父母是典型的“学习第一论”执行者。饭桌上讨论的是成绩,看电视间隙问的是排名,连偶尔一起散步,话题拐几个弯总能绕回“你同桌这次考多少”。

那次期末考,小涵数学考砸了。她攥着卷子在家门口徘徊了半个小时不敢进。果然,门一开,迎接她的是爸爸的怒吼和妈妈失望的眼泪。

“我们辛苦赚钱供你读书,你就拿这个报答我们?”

“隔壁老王家孩子门门优秀,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那些话像冰锥,扎得她浑身发冷。她后来在日记里写:“我好像只是他们用来炫耀或者丢脸的工具。考不好,就不配被爱。”

当爱被附加了沉重的条件,当家庭不再是避风港而是审判台,孩子的心就空了,哪还有力量去面对外面的风雨?

第四把刀:心里那个声音说,“你不行,你做不到”。

有些孩子,像磊磊,他不是不想学,是心里那道坎过不去。小学三年级一次数学课上,他被老师点名到黑板前做题,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站了半天一个字没写出来,全班哄堂大笑。那个瞬间的难堪,像烙印一样刻在他心里。从此,他一上数学课就手心冒汗,心跳如鼓,总觉得所有人都在盯着他、等着看他笑话。越焦虑越学不进去,越学不进去越焦虑,恶性循环。

还有的孩子,像总是眉头紧锁的思思,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必须前三”,一次小测验掉到第五,她能自责一星期,吃不下睡不好。这种过度的自我苛责,像背着一块巨石爬山,每一步都沉重无比。内心的耗竭感,比身体的劳累更消磨人。当孩子心里那杆“我能行”的秤失衡了,学习的勇气就垮了。

第五把刀:迷路了,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往前走”。

“妈妈,学这些函数、背这些古文,到底有什么用啊?”

这个问题,有多少父母能认真回答,而不是一句“考试要考”或者“别人都学”?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意义感。 高中生小林曾是个学霸,突然有一天就不去学校了。

他跟我说:“王老师,我每天刷题、考试、排名,像个机器人。可然后呢?考上好大学然后呢?找份好工作然后呢?我觉得我像个在跑步机上狂奔的人,很累,但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也看不到路边的风景。”

他眼里是一种深刻的迷茫。当学习只剩下功利的目标,当孩子感受不到知识本身的魅力,看不到学习与未来生活的真实联结,内在动力就会像断了油的引擎,慢慢熄火。迷茫会吞噬热情。

拔刺,需要耐心和方向。

这五把刀,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交织在一起,把孩子困在原地。怎么办?硬拽是拽不动的。

试着把“快点写作业”换成“今天有什么开心事想跟我分享吗?”

给孩子一点喘息的空隙,允许他发发呆。

别只盯着分数,留心孩子放学回来的表情。是轻松雀跃,还是垂头丧气?主动问问:“今天在学校和同学玩得怎么样?”

做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管住嘴,少说“别人家孩子”。拥抱那个考砸了的孩子,告诉他:“我知道你难过,这题我们慢慢弄懂,我陪着你。”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港湾。

看到孩子的焦虑和退缩,别急着贴上“胆小”“不努力”的标签。帮他拆解目标,从迈出一小步开始,积累“我能行”的微小成功。

和孩子聊聊梦想,聊聊新闻,聊聊一本有趣的书,甚至一起看一部纪录片。点燃他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看到学习不只是书本和考试,更是探索世界的钥匙。

浩浩后来慢慢回到了学校。改变不是一夜之间。李姐最大的进步,是学会了在浩浩又一次烦躁地合上作业本时,不再吼叫,而是轻轻拍拍他的背:“累了?歇十分钟,要不要吃块苹果?”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停顿,给了浩浩重新启动的空间。

孩子的心是一座花园。厌学拒学,是花园里杂草丛生、虫害肆虐的信号。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只站在园外呵斥花草长得不好,得挽起袖子,蹲下身,看清是哪里板结了,哪里缺了阳光,哪棵苗被虫子蛀了心。拔掉那五根刺,松土、浇水、除虫,然后,安静地等待。

真正的生机,永远来自土壤深处那股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守护这份力量,而不是用焦虑的狂风把它吹折。下次孩子推开书本时,试着先摸摸他后背的温度,看看他的眼睛,也许答案就在那里,等着你去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589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