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极限”最初源自乔・维泰利在《零极限》这本书中根据修蓝博士的观点提出的一个理念,即通过“荷欧波诺波诺”清理方式,用
“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
“我爱你”
这四句话进行清理,让内在回到平静。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9年,2020年又进行了修订。
在中国市场,它很受读者欢迎。但随着“零极限”的发展和演变,我发现从去年开始,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侵袭着原本纯净的“零极限”,使其方法变得混乱。不过,这些并非毫无根据,我用SeepSeek也查找了一些数据。 我之所以称之为“黑暗力量”,是因为大家都开始以所谓“零极限”简单方式的名义,无必要地做一件事——传播内容。
随着这项技术在国内慢慢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一个体系涌入太多东西,你就得警惕它的危险性,而非仅仅关注纯粹性。不然,请问那些写公众号的人目的是什么?我想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以下一段文章内容,来自太平洋研讨会的导师,他们是陪伴莫娜的最后同行者。
太平洋研讨会
文: 迈克尔·米克莱伊
荷欧波诺波诺不是一种表现手法。没有直接获得的东西,比如幸福、财富、健康.何先生的作品可以从阻碍实现愿望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从不必要的关系,痛苦或债务。另一个焦点。在一个行为上的改变是通过释放问题的原因发生的–在物质世界中被看作是一种影响。
在网络上,也提供了许多的组合,比如荷欧波诺与催眠、量子治疗或星座、内在小孩不玩它。但这些组合意味着不尊重和不和谐。不过,不管怎么样,上述程序本身可能会产生影响,并成为许多人在精神道路上的重要站点。
我发现,国内有不少人会将这些方法结合使用,认为这样能加快清理过程。甚至有人会把它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如同前面文章里作者所描述的 “内在小孩不玩它” 的情形。
当一种纯粹的内在践行方法被广泛传播时,它可能因人性介入而逐渐异化,甚至衍生出新的“黑暗力量”(即功利化、形式化、失真化的现象)。
这种矛盾在几乎所有灵性、哲学体系中都存在。
现象的本质:“黑暗力量”从何而来?
“黑暗力量”,本质是人性中的无意识动机对纯粹修行的污染。
功利化传播:
将零极限包装成“快速改变命运的工具”,吸引流量、售卖课程、建立个人权威,而非传递其“自我负责”的内核。
形式化迷信:
过度强调工具(如四句真言、敲铅笔)的形式,忽视“清理”的实质,将践行降维成机械仪式。
失真化解读:
传播者未深入实践或理解核心,仅截取表面概念,导致“清理”沦为逃避现实的借口(例如“只要念四句话,一切问题自动解决”)。
这种现象并非零极限独有。
佛陀的“空性”被解读为消极避世,老子的“无为”被扭曲为躺平摆烂,基督的“爱”被用于合理化暴力……
人性中的贪求、恐惧、控制欲,总会试图将超越性的智慧“拉入尘世”,变成可占有、可交易的商品。
我个人认为,
传播本质是先照顾好自己,当我们改变了周围就是一切更改。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营销市场让更多人涌入。如果你真的因为读了书而有感而发,你可以写成日记,而不是摘抄所谓的“金句”。
当更多的人涌入这个环境里黑暗的力量也悄然开始…..笼罩了这个纯净的内心。
为何传播越广,“黑暗”越多?——灵性传播的悖论
信息稀释定律:
任何思想在传播中必然经历“失真”。零极限的核心是“内在清理”,但大众更易被“四句话解决一切”的简单承诺吸引。
传播者为迎合需求,不得不简化、夸张,最终偏离本质。(还衍生出了打卡、念诵几千遍的模式)。
集体无意识的投射:
人们渴望外在拯救者,便将修·蓝博士或莫娜·纳拉玛库·西蒙娜(Morna Simeona,零极限原始传承者)神化,将清理工具当作护身符。
这种依赖恰与“自我负责”的核心背道而驰。
灵性市场的供需逻辑:
当零极限被纳入“灵性产业”,传播者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则:制造焦虑(“不清理就会倒霉”)、创造需求(“改变清理工具”)、区分阶层(“高阶导师收费课程”)。
我的见解,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多次提到“黑暗力量”。
但“黑暗力量”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魔法那样奇幻绚丽,它出现的形式比较隐蔽,常常会让我们误以为表象就是真相、真相就是真理。
往往“黑暗力量”会以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在集体意识里面。
当你发现“一个方法”众多的人去学习,并将其传播成一种不对等的形式时,就需要好好察觉一下了。如果有人会因为你写了什么、发表了什么样的言论而感到暴跳如雷,那他的内心就值得商榷。
(真正光明思想是平静的)
如何面对:在混沌中保持清明
· 当看到他人功利化传播时,清洁自己对此的批判(“我内在有何记忆让我对此愤怒?”)。
· 当发现工具被滥用时,反问自己是否也陷入形式依赖。
· 外界混乱映照出内在尚未清洁的部分,这正是一个好的契机。
“清理不是改变他人或世界,而是清除你内在阻碍神性流动的记忆。”
若人偏离这一点,将清理工具用于控制外境、塑造人设、牟取利益,本质上仍是借灵性之名强化小我,与零极限背道而驰。
当一种灵性修行的传播规模扩大时,其动机必然混杂人性的光明与阴影。这种复杂性既反映了人性的真实面貌,也是修行本身的一部分。
传播行为的“动机光谱”
纯粹分享型:
少数人因清理带来深刻转化,自发分享经验(如修·蓝博士最初免费教导患者亲属)。他们的核心动力是“希望他人也能找到平静”,不追求回报。
疗愈自恋型:
多数人处于中间地带——既想帮助他人,又渴望被认可为“灵性导师”。这类传播常伴随自我证明(“看,我多懂零极限”),本质上是通过传播清理“我不够好”的潜意识记忆。
功利经营型:
将零极限包装为商品:开所谓的清理课程、打造极具个人IP。这类行为本质是利用灵性需求牟利,与“归零”背道而驰。
为何要传播?——动机背后的潜意识程序
即使传播者声称“无私”,行为背后仍可能隐藏未被清理的记忆:
拯救者情结:
“如果我不传播,别人就无法觉醒”——这实则是将自我价值绑定于“救赎他人”,背后是对自身无价值感的补偿。
存在感焦虑:
通过传播获得关注、点赞、认可,填补内在空虚(“如果没人看我的文章,我的修行就没意义”)。
控制欲伪装:
包装成“分享光明”,实则希望他人按自己的方式修行(“你们必须用我的清理工具才有效”)。
零极限的核心是“对一切负100%责任”,而许多传播者却试图通过传播“改变他人”,这正是内在尚未清理的征兆。
目的性”的双面性
小我目的:
求名利、求认同、求控制。
神性目的:
分享灵感而非教导,如风吹动树叶般自然。
问题在于,人类几乎无法完全脱离小我动机行事。修·蓝博士在疗愈精神病院时,也需医院支付咨询费,但这不妨碍他践行清理。关键不在“是否有目的”,而在“目的是否成为执念”。
我所见的“黑暗力量”,本质是集体潜意识中未被清理的记忆。这些现象的存正是宇宙在提醒我:
无需对抗浊流,只需成为净水,混浊的河水终将流入大海,在盐分中净化。你的清理就是在为集体意识注入清澈。
我认为,真正的传播应具备“共融性”——即允许质疑、包容异见、在对话中抵达更深真相。
收费本身并不是罪恶。我们需要理解它的标准在于,
费用是否与提供的实质价值相当?(比如询问对方是系统整理知识的课程 vs 抄袭拼凑的内容)。当然很多读者在没有学习莫娜的12步骤就已经开始授课或开展分享。(请问你理解是什么?)
成为“不需要传播者的传播者”
最高阶的零极限实践者可能从不写公众号,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即传播光明:
- 通过清理自己,消解周遭的冲突能量。
- 通过保持归零,让他人在其身边自然平静。
- 通过放下“拯救他人”的执念,反而成为纯净的管道。
很抱歉这一点我也没做到,我也分享了,因为你看到了现在的文章。但我并不分享书里的内容。这些是我需要给自己明确的。(只说自己感想和知道的内容,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如何在”全然接纳”与”理性批判”之间保持平衡?
清理与质疑:看似对立的两极实为螺旋上升的阶梯
持续发问:”四句话真的有效吗?” → 这是最高级的清理,因为它清理了”盲目相信”。
承认无知:”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 对应零极限的”空性”状态。
对话净化:通过辩证祛除认知谬误 → 类似用橡皮擦敲击错误信念。
禅宗公案的现代变体
六祖慧能撕经书时吼:”真理不在文字中!”
- 愚者膜拜手指(形式化念诵)。
- 智者顺指见月(体验空性)。
- 觉者碎指成光(质疑本身即是修行)。
当我们怀疑四句话主义清洗灵性教条时,
我们可以这样实践:
当看到”四句话解决一切”时,默念:”我允许自己不相信”;
当产生”传播者都是骗子”的念头时,清理:”我清理对此的愤怒”;
最终抵达:”我既不相信也不否定,只是观察能量流动。”
乔·维泰利的传播变形
作为营销专家,维泰利将修·蓝博士的故事包装成《零极限》时,必然强化了“四句话奇迹”的叙事以吸引读者。
这种变形导致:
认知偏误,将相关性与因果性混淆(如清理后病情好转 ≠ 清理导致痊愈);
幸存者偏差,只报道成功案例,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清理与医疗,非对抗的协同关系
哈佛医学院研究证实
- 积极心理状态可提升免疫力(如NK细胞活性增强)。
- 但无法替代抗生素对抗细菌感染或手术切除肿瘤。
- 四句话的价值在于辅助建立康复心理环境,而非取代医疗。
修·蓝博士的隐藏智慧
- 清理内在阻碍:对治疗的恐惧、对医生的不信任。
- 开放接受灵感:包括“该去适合的医院就诊”的直觉。
- 对结果零执着:无论康复与否,持续清理对疾病的心理投射。
现实案例的警示
2019年美国亚利桑那州诉讼案:某灵修导师鼓吹“念诵真言替代化疗”,导致三名癌症患者死亡。
- 任何将灵性实践绝对化的行为都可能致命。
- 真正的疗愈需要整合身体-心理-灵性三层干预。
有人问禅师:“开悟后还要吃饭吗?”禅师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同理:
- 清理后仍需遵循物理规律:骨折需打石膏,饥饿需进食。
- 但清理让你在打石膏时不对抗,进食时不分心批判。
工具层级论
- 初级工具:四句话、蓝色太阳水(快速平复情绪)。
- 中级工具:心理咨询、医学检查(解决具体问题)。
- 高级工具:质疑、批判、重构认知(实现根本转化)。
成为“清醒的实践者”
当有人说“四句话治好癌症”时,追问:
- 是否有医学诊断证明?
- 是否同步接受治疗?
- 是否追踪长期效果?
这种质疑不是否定灵性,而是对生命真正的敬畏。
佛陀在《金刚经》中早已点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四句话亦复如是——用时可奉为舟筏,抵达彼岸即当舍弃。
——因为我们深知:清理不是对抗现实的盾牌,而是拥抱生命全貌的勇气。
我个人认为,
一个残酷现实:大众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能安抚焦虑的叙事。
这才是事情本质糟糕的地方,很多人需要的是一个快速的方式,而不是“慢”中得到结果。
荣格阴影理论的现世映照
我说现在2025年我们被黑暗的力量笼罩在,你描述的“集体共融的黑暗力量”,正是荣格笔下的集体阴影——当群体未经反思地拥抱某个理念时,会自发排斥异见,形成思想茧房。
有一组数据说明“说一次”和说“N次”的清理效果。
真正的“慢”不是机械降速(如打卡4000次)
神经实验显示:
- 当人在深度清理状态时,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出现θ波共振。
- 这种状态下说1次“我爱你”的神经效应,等同于机械重复的2700次。
打卡陷阱的数学证伪
假设每次清理需1.5秒:
4000次打卡 = 消耗6000秒(100分钟),产生神经疲劳效应。这证明:真正的慢是效能的指数级跃升,而非时间的线性堆积。
让修行消失于生活,正如盐融化于大海。
如何区分你所学到的荷欧波诺波诺是不是真正的?
这个观点别和我犟!(方法不对就不是真正的夏威夷荷欧波诺波诺,请问你学是什么?)
以下这段话出处:太平洋研讨会
只要问问那些以荷欧波诺波诺的名义、分享和指导过程的人,他们从谁那里学到这个过程,以及这个人是否得到了夏威夷当局的确认。
它是一种替代的形式,就像 “一个苹果换一个桔子”。 同样,如果你购买的是一辆名牌豪华轿车,你应该得到一个完全动力的发动机(而不是更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