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宝宝突然“退步”?警惕这些被忽视的自闭症信号

小区游乐场里,两岁的豆豆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小朋友们在追逐笑闹,他却蹲在角落,专注地用小树枝戳着旋转木马的轮子,一遍又一遍。

妈妈在旁边温柔地唤他名字,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焦虑:豆豆,看妈妈!豆豆!

小小的身影恍若未闻。旁边的奶奶劝慰着:男孩子嘛,说话晚正常的,贵人语迟。

直到豆豆三岁半,妈妈发现他不仅把以前会的简单词汇”爸爸””妈妈”都丢了,甚至连洗澡时水温稍高一点点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还常常踮着脚尖在客厅里转个不停……

全家人的心,终于彻底沉了下去。

豆豆的经历绝非个例。太多孩子身上那些被我们误以为的性格内向、贵人语迟甚至是特别乖巧懂事,可能悄然包裹着需要被看见的信号。

最容易被忽视的信号,往往藏在眼神和声音里。

你知道吗?一个普通的小婴儿,几个月大就会追着妈妈的脸看了。到了七八个月,你逗他,他会咯咯笑,还会用眼神跟你分享他看到的有趣东西,比如一只突然飞过窗户的小鸟。

但有些孩子,他们的眼神像是蒙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你叫他名字,他好像没听见;你蹲下来努力对上他的视线,他却瞥向别处,仿佛你是空气。想和他一起玩玩具球?他只顾着自己反复拍球,对你递过去的动作或开心的笑声毫无反应,完全没有那种”妈妈快看!”的分享欲望。这不是孩子不懂事,这是社交沟通核心能力的缺失。

语言上的变化更是让家长们心头一紧。有些孩子开口特别晚,一两岁还只会咿咿呀呀;有些孩子像豆豆,明明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某一天却突然不再开口,那些学会的词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漏走了,再也找不回来。即使会说话的孩子,也可能存在刻板重复的问题,像一台电量不足的复读机,反复说着动画片里那句无意义的台词,或者鹦鹉学舌般重复你的最后一个词,而不是真正在和你对话。

那种无法解释的执着和突如其来的强烈抗拒,更让家长们手足无措。

两岁宝宝突然“退步”?警惕这些被忽视的自闭症信号

朋友的女儿琪琪,五岁。她只穿那件洗得快发白的蓝色连衣裙,即使冬天,也必须套在里面。一次外婆偷偷把裙子洗了没收,琪琪尖叫声几乎掀翻屋顶,整个人缩在墙角发抖抽搐了两个小时,仿佛世界崩塌。这不是任性,是刻板行为和极度固执的仪式感被打破带来的巨大恐慌。

还有个孩子特别怕吹风机的声音。家里只要一开吹风机,哪怕隔着两道门,他也会立刻捂住耳朵蜷缩到沙发角落,脸色苍白得像纸。可奇怪的是,他对窗外震耳欲聋的装修电钻声却又似乎充耳不闻。这种感官反应的极端差异,对某些声音、光线、触感异常敏感,对其他刺激又异常迟钝,常常伴随着他们。

我们更要看清一个残酷的事实:自闭症谱系障碍并非只有一种面貌。有些孩子智力受损明显,症状清晰;但也有很多孩子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他们可能记忆力超群,能背下整本列车时刻表,却理解不了”好朋友”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画画极具天赋,笔下线条精准灵动,却画不出一个带着微笑的简单人脸,更难以理解同学为什么不喜欢他只谈论地铁线路。

儿童自闭症的症状和表现,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样。

如果你发觉孩子有这些信号:

  • 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见;
  • 他的眼神总是躲着你;
  • 他好像对别的小朋友毫无兴趣;
  • 他特别固执,日常流程一点不能变;
  • 他对某些声音、味道、触感反应特别大或者特别麻木;
  • 他已经学会说的话,莫名其妙又消失了;
  • 他不会用手指东西给你看,不会用眼神和你互动交流;

别犹豫,别抱着再等等看的心态自我安慰。立刻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精神科医生或专业的儿童心理医生,都可以进行科学评估。

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是打开自闭症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越早介入,越能帮孩子建立沟通的桥梁,减轻那些困扰他们的感官痛苦,学习适应社会规则和生活技能。豆豆妈妈悔恨地说:如果时光能倒流,回到他第一次对我的呼唤毫无反应的那天下午,我一定抱着他立刻去医院,一秒都不耽搁。

孩子的小世界本该五彩斑斓,不该被无形的隔膜隔绝在外。那些回避的眼神、停滞的语言、无法理解的固执哭闹,是他们无声的呐喊。

不要用没关系来麻痹自己。细心观察,锚定那些微妙的不同,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越早撕开那层透明的隔膜,越能让孩子触摸世界的温度。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68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