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达人

向猫学习!有效缓解内耗的6个身体动作

这个紧张的时代让我们认为,调节心情是一项功课。我们追根究底、分析原因、吃营养素、做各种测评,将它们统称为「情绪管理」。

可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办法像文件一样被分门别类,它游走在神经中,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

我们的手掌、肩膀、眼睛、表情、一呼一吸,任何动作都牵动着情绪。

这篇文章想要分享的,正是一些不需要工具、不需要场地,只要身体就能做到的改善情绪的小方法。

向猫学习!有效缓解内耗的6个身体动作

01 让我们一起摇摆

让我们回忆一下,吃到美食时,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轻轻左右摇摆?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开心反应」,是幸福的小动作。而事实证明,这类律动在情绪低落时,也能反过来帮助我们重新恢复活力。

在疲惫时,不妨让身体先动起来。你可以轻轻左右摇摆肩膀,或者坐在高一点的椅子,晃晃双腿,就像小时候妈妈总是不让的那样。

研究表明,有节奏的身体活动能够通过「感觉-运动耦合」让大脑的运动皮层和情绪加工区域同步激活,从而促进多巴胺等激素的释放,带来明显的愉悦感。[1]音乐心理学也提出,随音乐节奏摆动能帮助个体调节情绪强度,并促进更积极的情绪体验。

我们的大脑在长期焦虑中会逐渐僵化,反复循环难以逃脱,而身体的律动则像在死水中投下一枚石子般,让思维泛起新的波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参加音乐节或演唱会后,会感到非常舒畅快活。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没有音乐,「摇摆」也是一种低门槛但高效率的振奋方式。等红灯时抖腿,戴着耳机打节拍,这些看似被认为是不够成熟的举动,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振奋方法。

所以,当你感到心情沉重或郁闷时,不必急着寻找深奥的解决办法,可以放松让身体带你走一步。

02 学婴儿,轻轻拍拍自己

在有艰难的任务时,我会尽力避免化妆,因为知道自己在紧张时总会下意识搓脸,以此缓解压力。

影视剧里,角色在紧张疲惫时,也常有这样的表现,用力搓一搓脸,或是双手抱紧,摩挲手臂。这些动作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安抚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被外婆拍着后背哄睡吗?长大后,我们不再有人随时爱护,却依然可以学着这些动作哄哄自己。

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自我触摸」

研究者提出,有意识的自我触摸能降低生理唤醒水平,减轻焦虑和紧张。另外,有实验表明,面部按摩不仅能显著降低焦虑和负面情绪,还能提升受试者的平静感。

常常被忽略的我们的皮肤,其实是人类面积最大的感受器,对缓慢、温柔的抚触尤为敏感。当这些神经被激活时,会把「温暖触感」传递到大脑,进而触发放松与安全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早就做过这些小动作,比如焦虑时搓手心、紧张时挠眉毛或后脖颈。这些都是身体自动触发的安抚机制。不同的是,如果我们将之变得更有意识,就能把这些无意识的动作转化为情绪调节工具。

你可以试试:

▨ 在焦虑时,把双手覆盖在脸上轻搓,感受手心的温度。

▨ 双手抱肩,左右手轻拍,像安抚婴儿一样。也就是被广泛推荐用于缓解焦虑的「蝴蝶拍」动作。

下次当你感到压力陡增时,不妨先摩挲一下自己。不需要仪式,不需要工具,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触觉上。你会发现,紧张感会一点点散去。

03 学孩子,做个鬼脸吧!

孩子们在委屈时总会撅嘴或鼓起腮帮,这些小表情是天然的情绪表达。

长大以后,我们习惯了维持「体面」的pokerface,却也封闭了一个重要的情绪出口。其实,最简单的开启办法,就是像孩子一样做个鬼脸。

当你一本正经时,情绪往往也随之僵硬。此时,如果你动动嘴巴,皱皱鼻子,就能几秒钟之内,打断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里有个经典的解释,即面部反馈假说。

研究者指出,面部表情不仅仅反映情绪,还能够反过来塑造情绪体验。1988年,学者通过实验发现:当参与者被要求用嘴咬住一支笔(迫使嘴角上扬,类似微笑),他们会比「保持中性表情」的人更觉得漫画有趣。[3] 这说明,即便是「伪造」的表情,也足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后续研究不断支持这一观点。Noah等人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感觉自己「被注视」时,面部反馈效应会减弱,但在自然状态下,刻意做出的表情则会能带来积极情绪。

这表明,在工作、学习等独处场合感到压力时,完全可以通过做鬼脸调动情绪。

▨ 生理层面:面部肌肉动作会激活大脑相应的情绪区域,从而产生与之匹配的感受。

▨ 心理层面:鬼脸近似于一种「打断情绪」的行为,它中断了我们原本紧绷、严肃的状态,可以让思维跳出困境。

所以,下次当你陷入低落,可以试试这个些许幼稚的方法。调动五官,做一点夸张的表情,哪怕只有几秒钟,也可以改善身心的紧绷。

04 把脚搭在凳子上

有些时候,疲惫和焦虑并不来自头脑,而是源自身体循环系统的僵滞。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液滞留,大脑因此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与氧气供应,于是产生昏沉、无力甚至焦虑感。

最简单的调节方式就是找一个舒适的地方,把双腿抬到比心脏略高的位置。

这就是「海豹突击队休息法」,也叫做「战斗休息法」,只需短短8分钟,就能促进血液回流,帮助改善大脑供血,让人感觉轻快不少。

护理学研究发现,抬高下肢可以改善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与疲劳,并在短时间内让心率和循环系统获得缓解。

在一项针对护士群体的实验中,研究者也发现,短时抬腿休息能显著减轻长时间站立后的腿部不适,提升整体恢复感。这对经期不适或由PMS导致腰酸的女性,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循环的改善,这种抬脚休息的方法还可能让大脑误以为「在躺下休息」。研究者指出,当身体进入接近躺卧的姿态时,副交感神经更容易被激活,带来安静和恢复感[6]。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很喜欢把腿抬在茶几上休息。

如果你总是感觉疲惫无力,可以准备午休脚凳,或者将抱枕压在腿下午休。

如果按照8分钟的「海豹休息法」相当于睡眠24小时的夸张说法,这样休息8小时,岂不是一晚上就能睡足两个月!快去试试吧!

05 自言自语最有效的安慰工具

有时我们陷入「内耗」,是因为内心的声音不断循环,这种时候需要外部信号来打破它。最容易制造的外部信号,就是自言自语发出的声音。

心理学家RobertN.Kraft指出,在从事复杂活动时,自言自语指导能够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大声自言自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管理世界上不寻常和令人惊讶的事件,以及几乎我们所有人都经历的令人痛苦的发展,例如人际关系困难和疾病。独自旅行或从事远足等活动的人发现,在新环境中大声自言自语可以使这些环境更容易理解,同时还提供自我强化、自我管理和社会评估。」

同时,用第二人称,即「你」自言自语,还能够帮助情绪解离,让我们能更为理性地判断所处的情况,将让我们感到焦虑的复杂信息拎出来,从第三视角观察,更容易整理和理解。

此外,声音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有意义的语言,哪怕只是简单的哼唱、叫喊,比如伸懒腰时尖叫,也能带来心理上的松弛感。声带是我们人体天然具备的情绪释放窗口。

下次焦虑时,可以试试把声音借给自己,描述困惑的课题,哪怕只是嘟囔几句。

06 最后,向你的猫咪学习

猫咪伸懒腰时,整条身体都舒展开来,神态看起来相当满足。其实,人类也一样。久坐会让胸腔压缩、肩颈紧绷,情绪也容易随之僵硬。所以,舒畅的伸展尤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扩展性的身体姿态往往能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有研究指出,挺直身体的人在面对困难任务时会更自信,也更积极。

后来,一份「权力姿势」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现象。仅仅保持两分钟的扩展姿势,就能显著提升睾酮水平、降低皮质醇,同时让人更有力量感和风险承受能力。

相反,收缩姿态则会带来完全相反的心理与生理状态。

这背后就是心理学中的具身性理论。它强调,我们的身体姿势不仅是情绪的反映,也是情绪的塑造者。姿势和动作可能主动影响思维与感受。所以,当你伸展开身体的时候,实际上也在伸展心情。

生理层面的作用是更显著的。伸展动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胸腔的扩张度,因为伸展动作伴随的是深长的吸气与缓慢的呼气,这种呼吸方式本身就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让身体和情绪随之放松。

在生活中,你可以随时随地尝试:

▨ 伸懒腰,双手高举过头,身体尽量舒展。

▨ 或是向后张开双臂,扩展胸腔。

▨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学猫咪那样,双手撑地,脊背弓起,再缓缓放松下来,感受整个身体的舒展。

这些小动作也许只需要十几秒,但带来的放松感却能持续更久。所以,下次当你感到压抑,不妨先伸一个懒腰。

在屏幕前蜷缩太久,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告诉自己,世界还有那么大的空间。

写在最后

情绪低落时,我们总倾向于从思维的角度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身体与神经的紧密联系。

陷入内耗时,不妨别急着和情绪较劲,先专注于身体,晃晃肩膀,伸个懒腰……你会发现,身体的松动,常常比思维的说服更快一步。

人们常常忽视日常生活对情绪的重要影响,我们在这里介绍那些「能让你感觉好一些」的小事。除了面对心理疾病和情绪问题,我们更希望和你共同追求一种「身心和谐、有幸福感」的生活状态。

我们相信,心理学的尽头,是好好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812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