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达人

孩子总说“我不行”?揪出自卑的根儿,这三处地方得细看

邻居老李家的小子,前阵子参加学校朗诵比赛。明明在家背得滚瓜烂熟,一站到台子上,看着底下黑压压一片脑袋,嗓子眼儿像被堵住了,愣是一个字没蹦出来。事后孩子耷拉着脑袋,一路走一路嘟囔:“我真笨,连话都说不好。”老李两口子心疼,更是一头雾水:孩子这没来由的自卑,到底打哪儿钻出来的?

这感觉我懂。见过太多孩子,像被无形的绳子捆住了手脚,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人。

孩子自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子往往扎在三个地方,家里、学校、还有他们眼睛看到的大世界。

家里这块地儿,是孩子性格的苗床。可有些时候,最亲的人,却在不经意间把自卑的种子撒下去了。

“瞧瞧人家小丽,回回考试前三,你连前十都够不着!”这话听着熟不?大人心里想着是“激将”,孩子耳朵里听见的却是“我比不上,我不行”。

一次次的比较,就像小刀子,在孩子心上拉口子。

还有那些望子成龙的心,沉甸甸地压在孩子肩上。学琴必须考级,画画必须拿奖,考试必须前三。孩子成了完成大人梦想的工具。达不到要求时,一句“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你对得起谁?”能把孩子心里那点小火苗浇得透心凉。有个孩子钢琴考级没过,妈妈在琴行门口就数落开了,孩子脑袋都快埋进胸口了。那之后,他连碰都不敢碰家里的琴。

更有些父母,干脆当起了差评师。孩子扫地没扫干净,“笨手笨脚”;帮忙洗碗摔了个盘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孩子做啥都得不到肯定,时间一长,他自个儿也会认定:我就是个干啥啥不成的废物。

孩子总说“我不行”?揪出自卑的根儿,这三处地方得细看

学校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孩子一天里大半时间泡在学校,老师同学的一举一动,都能在他们心里投下巨大的影子。

老师一句无心的话,孩子能记好多年。有个朋友至今记得,小学时数学没考好,老师拿着卷子当全班面说:“你这脑子,也就配回家种地!”

这话像根刺,扎了他几十年,到现在一提数学还犯怵。

在学校里,孩子跟谁玩、怎么玩,也是个大问题。被小团体孤立的孩子,就像离群的孤雁,那种“没人要我”的感觉,会啃噬掉所有的自信。如果还摊上几个爱欺负人的同学,起难听外号、故意使绊子,那更是雪上加霜。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活该被欺负的料。

学习上的“跟不上趟儿”,也特别容易让孩子抬不起头。看着别人题目一做就会,自己琢磨半天还一头雾水,那种无力感,慢慢就变成“我天生比别人笨”的自我否定。尤其是当老师只盯着尖子生,或者课堂节奏快得飞起,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只能被远远抛下,独自在自卑的泥潭里挣扎。

再往外看,孩子眼睛看到的大千世界,也悄悄传递着“你不够好”的信息。

打开电视、翻开书本、刷刷手机,铺天盖地都是“成功”的样板:学习要拔尖儿,才艺要出众,脸蛋要漂亮,身材要苗条。孩子们拿自己跟这些完美标杆一比,怎么看怎么像次品。一个胖点的女孩因为总看网上那些A4腰漫画腿,对着镜子觉得自己丑死了,连门都不爱出。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因为一些天生的特点,比如脸上有块明显的胎记,或者说话不太利索,就觉得自己不正常,低人一等。这种身体上的不一样,很容易被放大成心理上的巨大包袱。

自卑不是一天长成的

它像藤蔓,悄悄缠绕着孩子的心。但咱也别慌,只要找到了根儿,就能一点点把这藤蔓解开。

家里头,少点“别人家的孩子”,多点“我家的宝贝真不赖”。孩子扫地扫得马马虎虎?别急着骂“笨”,试试“今天这地扫得比上回干净多了,下次咱们试试把角落也扫扫?”

把指责换成具体的、能改进的小建议。孩子考砸了,先别管分数,问一句“这次考试,你觉得哪块最难?咱们一起看看。”

学校里,多留心孩子的不对劲。孩子突然不爱上学了?跟朋友闹别扭了?成绩掉得厉害?别轻易当成小孩子闹脾气。耐心问,仔细听,必要时找老师聊聊。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他最后的靠山。

至于外面那些光鲜亮丽的标准,帮孩子擦亮眼睛。告诉他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个成绩顶呱呱的同学,可能跳绳还不如你;那个唱歌好听的朋友,算数可能一塌糊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花园里的花,各有各的美。帮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擅长的事,让他在那方小天地里闪闪发光。

孩子自卑这事儿,不是贴个胆小内向的标签就完了。它背后藏着家庭里不经意的否定,学校里受伤的经历,还有社会单一的评价标准。自卑是颗苦种子,但只要有阳光、雨露和耐心,再硬的壳也能破开。

别小看咱大人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眼神。它们像小小的凿子,能一点点在孩子心里自卑的硬壳上凿开裂缝。当孩子终于能抬起头,怯生生地说一句“我想试试看”,你就知道,那被自卑压弯的小苗,终于挺直了腰杆,向着光的方向,开始生长了。

自卑的硬壳底下,永远住着个想晒太阳的小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liaoyushi.cn/790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